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視力新生是一項艱巨而浩大的工程,走上視力不良這條道路的人越來越多,也意味著失明的豁口在一步步擴大。全世界每個角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拯救潛在失明者的行動,即使是在經濟、科技高度發達地區,要想把一個即將失明患者的光明留住,都必須付出超常的努力。光明本是與生俱來的,當哪天你即將失去它的時候,才會發現,找回它有多么難。應對可能失明的隱患,唯一的方法就是采取行之有效的預防與有力的控制。
據臨床研究的結論,多數視物困難都跟近視有關。近視日益普遍,從兒童、青年人到老人,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近視眼。近視患者可能并發的眼病很多,視網膜脫離就是其中之一,它跟近視有著一定程度的因果關系!
視網膜脫離是視網膜內層與視網膜色素膜上皮層間分離的病理性改變。根據其病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其中原發性視網膜脫離為臨床常見疾病,這種病人常由于某種因素而存在視網膜變性、萎縮、變薄,或有高度近視,玻璃體液化、脫離、濃縮及與視網膜粘連等,在這些異常情況下,眼球受到震動,與視網膜粘連的玻璃體牽引,可促使變薄的視網膜形成破口,液化的玻璃體經破口處進入視網膜神經感覺層與色素上皮層之間,形成視網膜脫離。原發性視網膜脫離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約為3:2,多數為30歲以上的成年人,10歲以下的兒童少見,左右眼之間差異,雙眼發病率約為患者總數的15%。
繼發性視網膜脫離是眼部其它疾病或某些全身病引起,如滲出性視網膜炎、急性彌漫性脈絡膜炎、妊高征性視網膜病變等,有大量滲出液積聚于視網膜下,造成視網膜脫離。某些眼外傷或視網膜靜脈周圍炎玻璃體出血以后,機化增殖的玻璃體條索牽引,把視網膜拉下來。
對比繼發性視網膜脫離,專家發現原發性視網膜脫離多發于近視眼,特別是高度近視患者。有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原發性視網膜脫離患者是高度近視患者。其次,過度用眼也可能導致視網膜脫離。
一般視網膜脫離前期視物會有飛蚊或閃光等現象發生,當視網膜發生部分脫離時,病人在脫離對側的視野中出現云霧狀陰影。如果發生黃斑區脫離時,中心視力大為下降。視力減退的程度取決于脫離的部位、范圍、玻璃體混濁程度和變性等因素。如果視網膜全脫離,視力減至光感或完全喪失。
同時在視網膜脫離中常可發現裂孔,裂孔呈紅色,周圍視網膜呈灰白色。尋找裂孔和手術封閉裂孔是治療視網膜脫離的關鍵,其中第一步要做的是手術封閉裂孔,主要是激光和冷凍手術。
激光手術原理是使視網膜裂孔被經瞳孔的激光的熱效應(類似于點焊)封閉,其瘢痕起到封閉裂孔的作用。冷凍手術是將冷凍筆的探頭置于眼球外部,進行冷凍裂孔部位,同激光原理一樣,通過瘢痕組織達到封閉裂孔的效果。
激光和冷凍治療僅對視網膜裂孔有效。而視網膜脫離可能需要更為復雜的治療,如環扎或外加壓或者玻璃體切割手術。對視網膜脫離患者的手術不僅操作難度大,最難的是要避免自身或手術可能產生的并發癥隱患,這些隱患包括球壁穿孔、放水并發癥、眼壓升高。
視網膜脫離手術可以讓患者視網膜復合,但這種手術一次成功率約為90%,其中30%左右的人群還會復發,再次發生視網膜脫落。經過反復手術后,最終有3%-5%的人會失明。這也是需要克服的手術難題。
造成視網膜脫落的原因除了高度近視、用眼過度、劇烈運動等外,一些疾病也可能誘發視網膜脫落。比如眼睛玻璃體變性、外傷,以及眼部炎癥、眼部腫瘤、腎病、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等。這些患者除了要治療本身的疾病外,還應該關注眼睛的變化,避免視網膜脫落,一旦脫落,要立即前往醫院治療,以免延誤治療導致視力無法恢復或失明。
鑒于視網膜脫離原因的復雜性,視網膜脫離比一般視力不良的治療要困難得多,一旦出現了視網膜脫離的前奏,不僅需要立即去醫院作檢查,還得采取措施來控制。
和其他視力不良問題一樣,視網膜脫離重在預防。從發生視網膜脫離的病例集中在近視患者身上來看,這種預防可以先從預防近視、高度近視開始。
有高度近視患者不宜長期做劇烈運動,劇烈運動也可能導致視網膜脫離。因為高度近視眼由于眼球前后不斷增長,視網膜不能相應地變長,受到牽拉。當頭部過多震動或長時間的劇烈運動時,玻璃體震動增加,視網膜會受到牽引而導致裂孔的出現,隨之液化的玻璃體會進入視網膜下,導致視網膜脫離。
預防視網膜脫離,從點滴小事做起,時刻注意眼部健康與檢查,合理用眼,均衡營養,克服視力不良,從根本上預防視網膜脫離。
(責任編輯:黃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