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鈣吸收是關鍵 小心不靠譜“補鈣品”
指導專家: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關節與骨病外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王健
補鈣廣告滿天飛,烏龜住新房——“蓋中蓋”,烏龜又住新房——“新蓋中蓋”,以及“藍瓶的鈣”,這些廣告大家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吧?到底這些廣告中牛逼哄哄的鈣,值不值買?
先來看看以“藍瓶鈣”廣告而聞名的三精制藥,2014年5月《北京青年報》報道三精制藥廣告費4億,利潤僅僅600萬。可見,三精多么不靠譜,賣的藍瓶鈣到底是個啥?成分上寫明是“葡萄糖酸鈣”,據研究這是鈣制劑里吸收率幾乎倒數第一的東西,可就是這樣的東西被捧成了補鈣神話。
在說鈣之前,先來了解了解補鈣好伴侶——維生素D,沒有它的存在和作用,我們吃的鈣在腸道里基本上就直奔肛門而去,為啥?沒它鈣不會吸收。人類鈣吸收在小腸,維生素D的作用部位也在小腸,維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
談到鈣的吸收問題,會有兩個要點,一個是鈣本身的吸收率問題,另外一個就是看維生素D量和活性夠不夠。
不同的年齡階段對維生素D的需求不同,嬰幼兒階段大概每天攝入400IU,長大后到50歲前大概每天需200IU,50到70歲之間,大概需400IU,70歲以上則增加到600IU。嬰幼兒期,因為維生素D全靠外界補充,加之骨骼生長速度特別快,因此需求量較大。進入老年后,老年人腸道里維生素D受體減少,腸道吸收維生素D能力下降,因此也需要更多的維生素D攝入才能保證吸收足夠量的鈣。
維生素D對鈣的吸收利用活性有限,原因是其代謝的產物骨化三醇起到最核心作用,維生素D在體內代謝過程較復雜,首先需要紫外線的幫助,其次要經過肝臟、腎臟的轉化才成為具備生物活性的東西。所以說,肝臟腎臟不好的人,維生素D的轉化率會降低,骨質疏松風險會加大。
維生素D從哪里補充呢?日常生活里,深海魚類、牛奶、雞蛋、蘑菇等都含有維生素D,當然含量最高的就是魚肝油了。但是光吃不行,還要記得曬太陽,不然維生素D沒辦法變成活性的物質。注意:如果醫生開具的是有生物活性的“骨化三醇”,就不要曬太陽了,因為它已經是轉化過的物質了。
那什么樣的鈣吸收最好,不同的鈣吸收率有什么不同?
電視廣告給我們帶來諸多健康誤區,比如說這個高鈣片的問題,是不是鈣濃度越高吸收的越多?顯然不是。
蓋中蓋、藍瓶鈣不靠譜的原因在于其所選用的原料是所有鈣里吸收率最低的,吃到肚子里以后大部分都拉掉了,相對于醫學上最常用的碳酸鈣,它對胃的刺激性小一點。
因此,除了鈣劑含量以外,鈣的吸收率是我們在選擇補鈣品方面非常重要的指標。同樣質量的東西,選擇乳鈣和選擇葡萄糖酸鈣,需要進食的實體質量相差很多。簡單打個比方,把乳鈣溶液和葡萄糖酸鈣溶液放在一起比較,要達到同等的吸收量,喝一杯乳鈣水即可,而葡萄糖酸鈣水至少需要喝五杯。
下面我們介紹一下常見的不同劑型的鈣一般通過什么途徑可以獲得。
(1)乳鈣:顧名思義,乳鈣是從奶里來的,母乳中的鈣肯定是最好,但只有嬰兒能吃得到。成人補充乳鈣主要從各種鈣制品中獲得,最常見的當屬牛奶。其中全脂鮮牛奶最好,里面含有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A、D、E、K等,還能促進鈣的吸收,而脫脂牛奶因為脫去了脂類,導致了維生素A、D丟失,失去了很多營養價值,但是很多老人有高血脂癥的話,還是選擇脫脂牛奶吧,維生素D可以另外補充。牛奶類的衍生品,如酸奶、乳酪、巧克力等,都是補鈣的好食物,但因為熱量過高、添加糖類等因素,對于年紀偏大的人來說并不太好。
現在還有很少的廠商出了乳鈣提取物,這種膠囊比較省事,一般是給嬰兒吃的,可以擠到嘴巴里。細心的讀者可以去網上找一下。但也得注意山寨虛假乳鈣,就是把牛奶濃縮物和碳酸鈣混起來,也美其名曰“乳鈣”,其實就是牛乳+碳酸鈣,還真是有不少這樣混淆概念的廠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還有一類“高鈣奶”,這種奶額外添加的鈣大多不是乳鈣,而是鈣的其他鹽類,如碳酸鈣等,吸收率較低。
(2)碳酸鈣:其實碳酸鈣也是日常保健品里和藥品里常用的一種鈣制劑,大名鼎鼎的“鈣爾奇D”就是碳酸鈣加維生素D,因為碳酸鈣對胃有一定刺激性,吃了以后老覺得有點消化不良似的。但是碳酸鈣的吸收率還是挺高的,所以大部分的藥品制劑都是以它為原材料。
很多高鈣奶里添加的就是這個碳酸鈣,原料來源比較簡單(石頭就是碳酸鈣,遍地都是),成本比較低,所以這些保健品和食品廠喜歡用它做添加劑。
(3)氨基酸螯合鈣:氨基酸螯合鈣也是一種很好的鈣,比較知名的藥物是美國的“樂力”,它較碳酸鈣的優勢可能就是胃腸道不適感稍微少一點?,F在國內很多廠家都在研發推銷氨基酸鈣,品種也特別多,至于質量怎么樣,誰也不知道。
(4)乳酸鈣:乳酸鈣在兒童補鈣制品里比較多,最著名的是一個叫“金箍棒”的牌子,廣告打得也特別猛,優點是比較容易溶解到水里,所以嬰幼兒童比較容易接受,吸收率偏低。
(5)葡萄糖酸鈣:口感好,容易溶解到水里,口服液居多。
總之,補鈣吸收是關鍵,選擇乳鈣最優異,同時勿忘維生素D。
專家簡介:
王健,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關節與骨病外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曾在瑞士、奧地利等國家深造。獲得國家級、省級獎勵17余次,以第一完成人主持國家、省級、市級科研項目6項。
擅長:髖、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脊柱關節病和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診治,熟練開展微創關節鏡技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家庭醫生在線(m.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林宗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軟骨炎患者能否用骨筋丸膠囊治療?
2024-10-24三個月寶寶能吃葡萄糖酸鈣鋅溶液嗎?有
2024-10-24長期坐姿工作后晨起腰痛怎么辦?
2024-10-24腰椎不適能否自行用吡羅昔康片止痛
2024-10-24尿頻、尿量少伴腰痛和小腹痛是何因?
2024-10-24患膝關節骨關節炎,關節疼痛伴神經痛如
2024-10-24何處能購得益腎補骨液
2024-10-24頸椎不好能否服用骨康膠囊
2024-10-24
熱門文章
出現骨轉移癌要治嗎?醫生: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2024-10-25這5個頸椎病信號要警惕,怎樣預防頸椎?。?/a>
2024-10-14關節炎或會增加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醫生支招如何預防關節炎
2024-10-14扁平足有危害嗎?扁平足的表現癥狀
2024-10-11哪些原因導致O型腿?O型腿的危害
2024-10-11怎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日常護理需做好這些點
2024-10-11小兒佝僂病的表現癥狀和日常護理
2024-10-10佝僂病如何治療?佝僂病的病因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