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檢查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疾病,發病較為隱匿,較多發生在青壯年人身上,且男性要多于女性。強直性脊柱炎對患者的傷害會很大,患有的時間越長傷害就越大,因此盡早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病情很關鍵,可以盡量避免強直性脊柱炎對自身造成嚴重的傷害。
典型的強直性脊柱炎癥狀為:
慢性下腰痛、晨間脊椎僵硬及運動范圍受限。 下腰痛通常以兩側骶髂關節處為最,有時可似坐骨神經痛般往後腿延伸。嚴重時於胸骨-肋骨交接處亦有壓痛。 脊椎僵硬及運動范圍受限, 於休息時更明顯,尤以晨間為最(通常大於一小時),嚴重時患者在半夜因疼痛及僵硬感而醒。
運動過後則癥狀減輕,此點可與一般結構性下腰痛區分。有時患者會有胸椎及頸椎的疼痛與僵硬。 除了上述軸心關節癥狀外,部份患者同時有周邊關節炎--以侵犯髖關節(大腿與骨盆交接處)最多,有將近四分之一的AS患者侵犯髖關節;其次為膝及肩關節(不侵犯周邊小關節)。
偶而有(20%)肌腱,韌帶與骨骼交接處的發炎 , 亦為重要表現之一,好發處為腳後跟及足底。 另有少數患者會有關節外癥狀----主要侵犯眼睛、腎臟、心臟、肺部等(8)。其中葡萄膜炎與虹膜炎發生於百分之二十的AS患者,癥狀為眼睛紅腫充血、視力模糊,嚴重時可能失明。
約15%的AS患者會并發A型免疫球蛋白腎炎,幸而多為無癥狀的輕微血尿,只有少數患者造成腎功能異常。心臟侵犯多為無癥狀且輕微的主動脈瓣閉鎖不全或傳導阻滯。至於上肺部纖維化則極為罕見。
病程嚴重及控制不良者,末期因脊椎融合,形成竹節狀,可因而造成畸型、駝背。脊柱融合之後,因喪失柔軟度,變得較易骨折,或因而造成神經壓迫。
如何正確檢查強直性脊柱炎:
1、骶髂關節定位試驗:如何正確檢查強直性脊柱炎?正確做法是病人仰臥,醫者右手放在患者雙膝下部,使髖關節屈曲成直角位,右手壓住患者膝部,使其骨盆緊貼檢察臺。令患者肌肉放松,以大腿位杠桿,將骨盆向右和左擠壓。如有骶髂關節炎,患側受擠壓時較輕,而拉開時明顯。
2、4字試驗:如何正確檢查強直性脊柱炎,病人仰臥,一腿伸直,另一腿屈膝將足置于對側大腿上。醫者一手壓住直腿側髂嵴,另一手握屈膝上搬、下壓。若下壓時臀部發生,提醒屈側存在髂嵴關節病變。
3、骶髂關節壓迫試驗:骶髂關節位于兩側髂后上棘連線相當于第2骶骨水平的中點,直截按壓此處,如出現,提醒該關節受累。
4、枕墻試驗:如何正確檢查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樹立,足跟、臀、背貼墻。收頸、眼平視,丈量枕結節與墻之間的水平間隔。正常應為0,即表示枕骨結節觸不到墻,為異常。
強直性脊柱炎的危害都有哪些?
一、強直性脊柱炎引起肺部病變:肺部病變表現為強直性脊柱炎的后期常見表現,一般發生于病程20年以上者。臨床上可無明顯癥狀,也可有咳嗽、咳痰、氣短以至咯血。隨著病變發展,胸廓活動受限,可出現雙上肺,尤其是肺尖纖維化、囊性變,甚至空洞形成,肺功能進一步受損。晚期常合并機遇性感染而使病情更顯復雜。
二、急性前葡萄膜炎或虹膜炎:有人認為是強直性脊柱炎的一部分,有人則認為是和強直性脊柱炎以及HLA-B27相關的獨立疾病。據統計強直性脊柱炎的虹膜炎發生率為 4%-33%。部分病歷虹膜炎先于強直性脊柱炎發病。臨床表現為急性發作,常單側發病。癥狀為疼痛、流淚、畏光等。本病如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也可發生視力障礙。有人進行6年隨訪,發現26。6%急性前葡萄膜炎病人為強直性脊柱炎患者。
三、強直性脊柱炎的心血管病癥表現:心血管受累雖然少見、但也是強直性脊柱炎的一類重要表現。臨床上包括上行性主動脈炎、主動脈瓣膜下纖維化、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二尖瓣脫垂以及二尖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束支傳導阻滯、擴張型心肌病和心包炎等。
強直性脊柱炎給患者造成的傷害無疑是非常大的,所以患者最好還是要盡量的做好檢查工作,祝您身體健康!
(責任編輯:吳任飛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軟骨炎患者能否用骨筋丸膠囊治療?
2024-10-24三個月寶寶能吃葡萄糖酸鈣鋅溶液嗎?有
2024-10-24長期坐姿工作后晨起腰痛怎么辦?
2024-10-24腰椎不適能否自行用吡羅昔康片止痛
2024-10-24尿頻、尿量少伴腰痛和小腹痛是何因?
2024-10-24患膝關節骨關節炎,關節疼痛伴神經痛如
2024-10-24何處能購得益腎補骨液
2024-10-24頸椎不好能否服用骨康膠囊
2024-10-24
熱門文章
出現骨轉移癌要治嗎?醫生: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2024-10-25這5個頸椎病信號要警惕,怎樣預防頸椎病?
2024-10-14關節炎或會增加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醫生支招如何預防關節炎
2024-10-14扁平足有危害嗎?扁平足的表現癥狀
2024-10-11哪些原因導致O型腿?O型腿的危害
2024-10-11怎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日常護理需做好這些點
2024-10-11小兒佝僂病的表現癥狀和日常護理
2024-10-10佝僂病如何治療?佝僂病的病因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