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側彎專家楊軍林:手術像走鋼絲 頂著風險做
在一次脊柱側彎的病友會上,他情不自禁的袒露心扉:我覺得每天都在走鋼絲,我也不知道哪一天會突然掉下來,如果,萬一,哪一天我掉下來了,我也希望你們能理解。因為手術不是100%安全的。本期家庭醫生在線醫學委員會專家-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側彎中心主任楊軍林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側彎中心主任楊軍林
楊軍林,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骨科博士后、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側彎中心主任,骨科及顯微醫學部(大骨科)副主任,新苗基金脊柱側彎治療基地主任。從事骨科臨床科研工作25年,目前專攻于脊柱畸形的診療,精于嬰幼兒、青少年、成人及退變性脊柱側彎、駝背畸形等各類脊柱畸形的診治,現每年獨立主刀完成脊柱畸形手術150臺以上。
手術就像走鋼絲 有風險也要做
很多危重癥的脊柱側彎患者找到他,大都是做過翻修手術的,有些是其他醫生判斷無法手術的,有些真的是無法手術的……這些嚴重脊柱畸形的病人,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其實他也可以像其他醫生一樣,委婉的拒絕手術,讓病人保守治療。但他沒有。他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的編輯,“不手術,等待他們的就是癱瘓或是死亡,我知道手術有很大風險,但我更想努力一把,給他們希望。”
一位來自云南的脊柱側彎患者李至,本身也是一名醫生,幾年間,經歷了4次脊柱的大手術。一直輾轉在南京和北京的各大醫院就診,幾位脊柱的權威專家都告知:手術風險太大,建議保守治療。保守治療其實就是等待癱瘓。在患者極力要求手術的情況下,北京脊柱方面的某專家把廣州楊軍林教授的電話給了患者。
李至在回顧這一段痛苦的求醫經歷時,仍止不住的感慨:“我冥冥中感覺,楊軍林教授就是我的救星,如果他不給我手術了,我這輩子肯定完了。我忐忑的從北京打電話給他,生怕他在電話里拒絕我。 但他沒有,他叫我到廣州看看,并承諾我,如果有一絲手術的希望,就幫我做。”
當病人拿著病歷,艱難的站在楊軍林面前時,他才發現,這位病人的嚴重程度,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怎么辦?做還是不做?怎么做?
可能外人很難理解,不都說熟能生巧嘛,各種手術做多了,什么情況都見過了,應該不難吧?脊柱畸形的手術怎么就這么難了呢,而且很多醫生懼怕翻修?楊軍林教授說,翻修手術有四大難點:一是脊椎解剖結構混亂,視野不清;二是椎弓根變異,打釘困難;三是骨質疏松,打釘不穩定猶如在沙地打樁;四是并發脊髓栓系。
經過詳細的病情分析、討論,雖然仍有很多不可預知的手術風險,但楊軍林教授為了李至能術后重返醫院工作,還是決定為這位遠道而來的病人手術。手術非常成功。李至回憶:躺在ICU里的時候,我一摸,摸不到膝蓋了,我知道手術成功了!
后來在一次見面中,問起那次手術的事情。楊軍林教授才透露其間的驚險:“其實那次手術非常驚險,手術過程中出現了2次緊急的情況,差點中止手術,幸好團隊經驗豐富,處理得當,最后順利完成手術。大家都驚出一身冷汗。”
在我們還未從驚嘆中緩過來,楊軍林教授又補上一句,“手術都是驚險的,誰也不能預料下一秒會出什么狀況。就像走鋼絲。”
那以后還接不接這種高風險手術?“接!不接病人怎么辦?”楊軍林教授果斷回應。
成立新苗基金 為貧困脊柱側彎患者帶來福音
青少年脊柱側彎的發病率達到1%-3%,其中有6%的患者需要手術,然而有太多的貧困家庭由于巨額的手術費用限制,使得許多青少年患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學習與工作,甚至危及生命。有沒有一個公益基金可以幫到這些貧困的患者?在楊軍林教授四處奔波與籌備下,終于在2010年與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達成共識,成立了全國首個專項治療脊柱側彎的慈善基金——新苗基金,專為救助28歲以下貧困的脊柱側彎患者手術,給廣大貧困患者帶來了“福音”。
14歲的花季少女小夢,5歲診斷出特發性脊柱側彎,但無錢醫治,病情發展致生活無法自理,并飽受歧視。2014年3月27日,在新苗基金的資金援助下,在楊軍林教授團隊的努力下,小夢如愿順利完成了手術,成功長高9厘米。術后,小夢欣喜的在日記本上寫下:謝謝新苗基金,謝謝楊教授,我的生活終將翻開新的篇章!
據了解,新苗基金成立四周年,慈善基金共籌集993.9萬元,已資助了833萬元,申請人數達到了235人,已成功資助手術123人。在新苗基金四周年的病友會上,我們見到的是一個個重生的身影,一張張陽光的笑臉。但在這些笑臉背后,卻飽含著楊軍林教授長期以來的努力與堅持,為了這些善款的到位,他曾與醫院其他教授、領導甚至院長,四處奔走各大企業,應對各種應酬。。。
開創國內第一家綜合性脊柱側彎治療中心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點名要找楊軍林教授的患者越來越多,50%來自省外,其中不少為疑難病例。楊軍林教授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的編輯,患者的認可不是單對某個人的,是對整個脊柱側彎團隊的信任。2008年,以李佛保、楊軍林兩位教授領軍,以脊柱外科牽頭,聯合17個科室,成立了國內第一家多單位、多科室合作的脊柱側彎臨床科研中心,這種合作方式在國內為首創。
中心從術前檢查,制定方案,術中手術安全,到術后監護,營養康復,各科室密切配合,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程序,給脊柱側彎的患者帶來了術中及術后的安全保障。現中心每年為超過150例脊柱畸形的患者進行手術,為他們帶來新生。事實上,在這些成功的案例后面,每個案例都曾讓團隊成員承受巨大壓力。楊軍林教授坦言:“脊柱側彎是高風險的手術,但正因為有我們的團隊才能有效控制風險,哪怕風險大,還是要繼續做下去。既然患者找到了我們,就是對我們的認可,只要有一絲希望,我們都要去努力。即使有風險,我們也要想辦法做到最好。”
“拼命三郎”造就患者心中男神
認識楊軍林教授4年來,印象中就是“忙”。電話不通,或是沒接,多數時候在手術。脊柱側彎的手術,最小的都要3小時,5小時的手術是經常的事情,最長的手術,做了12小時。在楊軍林教授的心中,裝得最多的還是手術和病人。不管手術有多難,只要有一線機會,他都竭盡全力去做,在醫院和科室,大家給他取名“拼命三郎”。在每年獨立主刀150臺手術這樣超負荷的工作下,他的身體也亮起了紅燈:頸椎、腰椎都出現嚴重問題,需手術;長期在手術的強光照射下,視網膜也出現了剝離……做健康教育出身的他,對于現在這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頗為無奈,“我知道這是在透支健康,但是沒辦法,病人不能等。”
在這樣“搏命”工作下,楊軍林教授也收獲了脊柱側彎病人滿滿的認可與感激。每一年的脊柱側彎病友會,只需一個通知,總有幾百名全國各地的患者自費趕到廣州。他們重聚的重要的目的“見見救命的男神——楊教授”。
就醫指南:
為了便于脊柱側彎的患者了解相關脊柱側彎的知識,同時也能更方便的與病友、醫護互動,中山一院脊柱側彎中心開通了專門的網站,如果有相關脊柱側彎的問題咨詢楊軍林教授,或想與更多脊柱側彎病人互動,歡迎登陸: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側彎臨床科研中心。
家庭醫生在線(m.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林宗可 通訊員:文詩奇)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軟骨炎患者能否用骨筋丸膠囊治療?
2024-10-24三個月寶寶能吃葡萄糖酸鈣鋅溶液嗎?有
2024-10-24長期坐姿工作后晨起腰痛怎么辦?
2024-10-24腰椎不適能否自行用吡羅昔康片止痛
2024-10-24尿頻、尿量少伴腰痛和小腹痛是何因?
2024-10-24患膝關節骨關節炎,關節疼痛伴神經痛如
2024-10-24何處能購得益腎補骨液
2024-10-24頸椎不好能否服用骨康膠囊
2024-10-24
熱門文章
出現骨轉移癌要治嗎?醫生: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2024-10-25這5個頸椎病信號要警惕,怎樣預防頸椎病?
2024-10-14關節炎或會增加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醫生支招如何預防關節炎
2024-10-14扁平足有危害嗎?扁平足的表現癥狀
2024-10-11哪些原因導致O型腿?O型腿的危害
2024-10-11怎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日常護理需做好這些點
2024-10-11小兒佝僂病的表現癥狀和日常護理
2024-10-10佝僂病如何治療?佝僂病的病因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