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有哪些癥狀 有哪些臨床特點
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種,是以椎間盤退行性變為基本病理基礎,相鄰椎體節段的椎體后緣骨贅形成,以此構成對脊髓和/或支配脊髓血管的壓迫因素,導致臨床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礙的一種頸椎疾病。
脊髓型頸椎病特征性的臨床表現以局部和神經功能為主要表現包括頸痛、手臂麻木、行走乏力及步態的改變。局部疼痛是較常見的癥狀,其特征為頸項酸痛、無力,坐姿過久或睡眠時加重,上肢包括手指麻木、無力;手部精細動作一過性障礙等。上述表現與脊髓壓迫的程度、部位有關,脊髓前方受壓表現為運動功能障礙;側后方受壓則表現為感覺障礙。
支配骶、腰、胸、頸的神經纖維在皮質脊髓束中呈由外到內的排列順序,因此脊髓受壓后運動障礙出現的次序通常為先下肢后上肢。首先表現為下肢步態蹣跚,逐步發展為肌張力增高,晚期可出現痙攣性癱瘓。感覺障礙出現的次序,根據脊髓丘腦束在脊髓內的排列順序,也是先下肢后上肢。一般首先出現下肢無力和麻木,逐漸向近頭端發展并可出現胸腹部束帶感。由于兩方面程度的差異,可出現非典型“感覺分離”現象。
脊髓型頸椎病特征性的物理學檢查在脊髓損害或受壓平面以上,表現典型的下運動神經元體征(上肢無力和反射減弱或消失);在損害或受壓平面以下則表現為上運動神經元體征,對上肢的影響經常是單側的,而對下肢通常多為雙側。在出現異常足底反射(Babinski征)之前,通常已表現出上肢精細運動的喪失或下肢的串聯步態。
Hoffmann反射、橈骨倒錯反射等是脊髓受壓損害的重要特異性體征。Hoffmann征可在疾病早期出現,也可在晚期出現,臨床研究發現,頭頸體位的變化可影響Hoffmann反射的發生,當患者頭頸處于后伸狀態時,如Hoffmann反射陽性,則可作為早期診斷脊髓型頸椎病的重要體征。
脊髓型頸椎病很少出現軀干感應平面異常,有時感覺障礙比較模糊,如果脊髓合并神經根損害或壓迫,可以表現上肢和手部有明確的根的分布區內的神經功能障礙。
T2加權像顯示脊髓信號強度增強,表明脊髓將發生局限性不可逆性損害。黃韌帶張力性降低或動力性纖維環膨出、椎體后緣骨贅,椎間孔周邊骨贅以及小關節的骨性增生引起的脊髓受壓均能清晰表現。動力性MRI可以顯示早期的或潛在的脊髓致壓因素在動力位對脊髓的壓迫情況,對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診斷有極大幫助。
結合頸椎運動的生物力學變化可以充分理解這一點。在頸椎后伸時,上位椎體的下后邊緣向下位椎體的椎管方向移動,并可突入椎管內,導椎管矢狀徑的減小,大約可減少2~3mm,有時更多;同時在后伸位時脊髓增粗,進一步縮小了椎管的有效空間,這兩種變化大大增加了脊髓損害或受壓的可能性。
脊髓型頸椎病發病過程中的機械因素可分為靜力因素和動力因素,靜力因素包括突出的椎間盤,椎體骨贅及增厚的黃韌帶等,且椎管矢狀徑的絕對狹窄對脊髓型頸椎病的發病較為重要;動力因素包括正常和異常的運動及頸椎的負荷;動力因素可導致頸椎某節段不穩,此時以頸部局部癥狀為主。
二者互為關系,導致椎體骨贅形成等靜力因素的產生可抑制動力因素,可減緩病情發展。非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保護頸椎不再受異常動力性損害,減少創傷和恢復頸椎生理弧度。
其方法為制動,解除頸部肌肉痙攣,減輕神經根充血水腫及減輕椎間盤壓力等。良好的工作和睡眠姿勢,對保持或恢復頸椎生理弧度十分重要。研究表明,頸椎過度前屈時,頸后部肌肉、韌帶受到牽張性損害,硬膜囊后壁也受到張應力影響從而對脊髓形成壓應力,如果椎管前方已有骨贅或椎間盤突出,則可形成對脊髓的壓迫。
根據頸椎病自然病程的研究,脊髓型頸椎病的70%~80%有進行性發展的特點,因此,多數學者認為脊髓型頸椎病一經診斷就應考慮手術治療。至于手術的時機,通常認為應在臨床發病后6個月以內。有明確的脊髓功能障礙者,不宜觀望、消極等待,以避免不必要的脊髓造成可逆的功能障礙。
根據椎間盤突出程度和椎管的代償能力確定椎間盤突出的意義,臨床中經常發現影像學表現有明顯的椎間盤突出,而未表現出相應的癥狀和體征,或僅有輕微的頸部局部,是因為椎管較為寬大,代償能力較強,盡管有較大椎間盤突出,仍未對脊髓有損傷性,故診斷脊髓型頸椎病依據不足。但潛在著發病的可能,應加強隨訪,一旦出現相應癥狀、體征即可診斷,并及時處理。
頭痛、頭暈、惡心甚至嘔吐是否為脊髓型頸椎病的癥狀,尚有很大疑問。初診中以此癥狀為主訴的占有相當的比例,可以認為是脊髓型頸椎病可能的伴隨癥狀,但不是主要癥狀。只有在該類患者繁雜的癥狀中提煉出脊髓型頸椎病的典型癥狀和體征,如:手指麻木、行走不穩、深反射亢進等,再加上影像學依據,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才能成立。
頸椎不穩有兩種轉歸:一是通過非手術治療,頸椎重獲穩定而痊愈,多見外傷性不穩;一是病情不穩定,進一步的發展,導致該節段的退變、椎間盤脫出、椎體后緣骨質增生,壓迫脊髓等,產生相應癥狀,發展為脊髓型頸椎病,多見于退變性不穩,脊髓型頸椎病強調早期診斷是取得較好療效的根本保證。
已確診的脊髓型頸椎病,其癥狀、體征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即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與晚期表現。早期表現主要為:快速變換運動減慢或不協調,串聯步態困難,精細運動缺失,反射輕度亢進,輕度或不連續陣攣,本體感覺功能下降,頸后伸狀態下Hoffmann征陽性。
晚期表現為:痙攣,常規步態困難,明顯運動缺失,反射明顯亢進,連續性陣攣,平衡功能明顯障礙,Babinski征陽性。應正確把握早期臨床表現和影像學表現,及時作出診斷。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根據其臨床特點又分為:突發型、進行性加重型、平穩型和自限型。脊髓型頸椎病早期手術的“早”字應界定為:臨床上出現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表現;影像學的表現為脊髓的受壓迫部位信號發生改變之前。
衡量手術好壞的標準有三個:脊髓壓迫是否得到徹底解除,擴大椎管的容量和形態,恢復和維持正常的椎間隙高度;是否創傷最小,并發癥最少;術后功能是否能恢復最好,有較為持久的療效。
衡量內固定物的標準只有一個:簡單的操作、盡量小的創傷、徹底合理的減壓、最低的費用、較少的并發癥、穩定可靠的內固定效果。
(責任編輯:付子顏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軟骨炎患者能否用骨筋丸膠囊治療?
2024-10-24三個月寶寶能吃葡萄糖酸鈣鋅溶液嗎?有
2024-10-24長期坐姿工作后晨起腰痛怎么辦?
2024-10-24腰椎不適能否自行用吡羅昔康片止痛
2024-10-24尿頻、尿量少伴腰痛和小腹痛是何因?
2024-10-24患膝關節骨關節炎,關節疼痛伴神經痛如
2024-10-24何處能購得益腎補骨液
2024-10-24頸椎不好能否服用骨康膠囊
2024-10-24
熱門文章
出現骨轉移癌要治嗎?醫生: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2024-10-25這5個頸椎病信號要警惕,怎樣預防頸椎病?
2024-10-14關節炎或會增加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醫生支招如何預防關節炎
2024-10-14扁平足有危害嗎?扁平足的表現癥狀
2024-10-11哪些原因導致O型腿?O型腿的危害
2024-10-11怎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日常護理需做好這些點
2024-10-11小兒佝僂病的表現癥狀和日常護理
2024-10-10佝僂病如何治療?佝僂病的病因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