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要標本兼治 合理用藥是第一前提
“治本”即病因治療:引起骨質疏松的原因很多,治療骨質疏松首先要去除病因,特別是內分泌及代謝原因引起的骨質疏松,一旦控制住病因,骨質疏松可逐漸好轉。所以,在治療骨質疏松之前,一定要全力找出致病原因及因素,然后有針對性地采取治療措施。用于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物有三類:
(1)抗骨吸收藥,例如雌激素、降鈣素、三磷酸等。
(2)促進骨形成藥物,如氟化物、促進合成代謝的類固醇等。
(3)礦化作用藥物,如鈣制劑、維生素D等。藥物治療可以減輕骨質疏松的疼痛、增加骨量、預防骨折。
“治標”即對癥治療:對于老年性骨質疏松,由于骨質疏松與骨骼的衰老有關,因而主要是采取對癥治療,減輕骨質疏松引起的疼痛和不適。對于其它原因引起的骨質疏松,也可在病因治療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治療疼痛、腫脹、畸形等。
合理用藥是第一前提
骨質疏松是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一種常見病,以老年人其中尤以女性居多。骨質疏松癥重在預防,一旦出現骨質疏松癥,在注重鍛煉,加強營養調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同時,還應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以減少骨質的流失,防止癥狀的惡化。常用的藥物主要有以下幾類:
鈣劑:增加鈣的攝入量,可使負鈣平衡轉為正鈣平衡,有利于骨重建,且正鈣平衡骨量增加,可減少骨折的發生。老年人每日膳食中鈣供給量至少應達到800毫克,但老年人腸道吸收功能一般比較差,飲食攝入量大多不足,因而最好額外補充鈣質,且年齡越大,補充的鈣質應越多,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日補充鈣應在1500-2500毫克。對于女性而言,補鈣顯得尤為重要,從生長發育停止到35歲這個階段,一般每天應攝入鈣800-1000毫克,絕經期前后的女性每日鈣攝入量不能低于1000毫克,如果不服用雌激素,每日鈣攝入量應增加到1500毫克,要保證足夠的鈣量,單靠飲食攝入顯然是不行的,還得額外補充。但腎結石病人或尿鈣高、有發生腎結石危險的病人補鈣應慎重。
維生素D及活性產物:鈣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二者聯合平衡使用,可降低血清副甲狀腺激素的分泌,使骨鈣回吸入血的量明顯減少,增高骨鈣。骨質疏松癥者常對維生素D有抗藥性,因此用量應加大到每日4000國際單位。目前較常用的是洛蓋多,每日給予0.5mg最為有效,也最安全。
性激素:人體內的性激素能促進骨骼中蛋白質的合成,刺激骨細胞的生長,維護骨骼的強壯與堅固。可適當補充一些性激素,有利于防治骨質疏松。男性可補充長效睪丸酮制劑,可增強骨細胞活性,抑制骨吸收,使骨礦物質密度增高。女性尤其是絕經后的女子應補充一些雌激素,因為雌激素可降低骨組織對副甲狀腺的敏感性,刺激甩骨細胞產生骨基質,抑制骨吸收,糾正負鈣平衡,同時還可使尿鈣及尿羥脯氨酸減少,達到防止骨鈣回吸入血的效果。但使用性激素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劑的用量、療程的長短及停藥都要依據具體情形而定,并且還要密切注意用后的反應,尤其是有無肝臟損害及子宮內膜增殖以及功能性出血的情況。老年動脈硬化者用藥應謹慎。
降鈣素:降鈣素具有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少破骨細胞數目、降低骨轉換的作用。此外,降鈣素還有止痛作用。但它應與鈣制劑聯合使用,以克服降鈣素過度降低血鈣而加重骨回收。使用過程中偶爾會發生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其有效時間較短,一般在12-16個月,長時間使用會出現抗藥性。
氟化鈉:氟化鈉可刺激骨形成,增加松質骨骨量。一般日服用50-80毫克,同時補鈣,可用藥半年、停藥半年交替進行。但氟化鈉的副作用較多,使用時劑量不宜過大,并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雙磷酸鹽:雙磷酸鹽可減少骨吸收,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能增加全身松骨骨量。目前常用的是骨磷,日口服400毫克,3個月為一療程。若病情較為嚴重可先用針劑,靜脈滴注,可連續輸注3-5日,但不宜超過7天,否則會引起低鈣血癥。
(責任編輯:吳潔媚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骨折一百天復查長得慢負重痛,用藥咨詢
2024-10-24冬天跪在室外地面一小時后膝蓋疼怎么辦
2024-10-24腰痛寧膠囊有哪些副作用
2024-10-2412 個月寶寶能否吃鈣劑預防缺鈣
2024-10-24尼美舒利顆粒的包裝及每盒數量是怎樣的
2024-10-24腰間盤突出伴脊椎骨變性致腰腿疼痛行走
2024-10-24布洛芬膠囊能長期服用嗎?
2024-10-24附桂骨痛膠囊能治哪些病及適用人群
2024-10-24
熱門文章
出現骨轉移癌要治嗎?醫生: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2024-10-25這5個頸椎病信號要警惕,怎樣預防頸椎病?
2024-10-14關節炎或會增加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醫生支招如何預防關節炎
2024-10-14扁平足有危害嗎?扁平足的表現癥狀
2024-10-11哪些原因導致O型腿?O型腿的危害
2024-10-11怎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日常護理需做好這些點
2024-10-11小兒佝僂病的表現癥狀和日常護理
2024-10-10佝僂病如何治療?佝僂病的病因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