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典型的子宮肌瘤是一個實質性的球形腫塊,表面光滑或亦有凹凸。切面呈白色螺旋狀線紋,微帶不平。
線紋乃是肌瘤中的纖維組織所形成,肌瘤的硬度決定于纖維組織成分,其中的纖維組織越多,肌瘤越白而堅硬。反之,肌瘤中平滑肌細胞較多,纖維組織較少,則肌瘤的切面與子宮肌壁的顏色差別不大,且質也軟。
肌瘤外表有一層薄的包膜,形成肌瘤假包膜,系由肌瘤周圍肌壁的結締組織束和肌纖維束構成。包膜與肌瘤間的聯結疏松,易將肌瘤從肌壁間剝離(照片2)。包膜中布有放射狀血管支,以供給肌瘤血液營養。肌瘤越大,血管越粗,數目也越多。在肌瘤中央,血管分支減少,當肌瘤直徑超過4cm以上,肌瘤中心即易發生變性。
子宮肌瘤大小差異甚大,一般引起臨床癥狀的多為8~16周妊娠大者,單發者一般不超過兒頭大,多發者一般也不超過6個月妊娠大。個別可達數十kg。
子宮肌瘤開始均從肌層發生,倘若肌瘤一直位于肌層,則稱為“壁間肌瘤”或“間質肌瘤”最為多見(照片2)。壁間肌瘤常為多發,數目不定,往往有一個或數個較大的,有時可為極多小瘤結節,分布全部子宮壁,呈不規則團塊狀融合,構成多發性子宮肌瘤(照片3)。有的則在發展中累及宮頸或深達穹窿,而易與原發性宮頸肌瘤相混淆。壁間肌瘤因血循環較好,一般瘤本較少發生退變,可使宮體嚴重變形,且影響子宮收縮,由于子宮體積增大,內膜面積增加,故常引起月經過多、過頻及經期持續時間延長。
肌瘤在生長發展過程中,常向阻力較小的方向發展。當其突向子宮腔后,其表面僅覆蓋一層子宮內膜,稱為“粘膜下子宮肌瘤”,甚至僅以一蒂與子宮相連。粘膜下肌瘤成為子宮腔內異物而引起子宮收縮,被排擠下降,瘤蒂也逐漸被拉長,當達到一定程度時肌瘤可通過宮頸管,垂脫于陰道中甚或突出于外陰口,同時蒂部所附著的宮壁亦被牽拉,而向內凹陷,當凹陷增大,可形成不同程度的子宮內翻。粘膜下肌瘤由于瘤蒂血運較差,并常伸入陰道內,故易感染,壞死、出血。
肌瘤若向子宮體表面突出,其上由一層腹膜覆蓋(沒有包膜),稱為“漿膜下子宮肌瘤”(照片5)。若繼續向腹腔方向發展,最后亦可僅由一蒂與子宮相連,成為帶蒂的漿膜下子宮肌瘤。瘤蒂含有之血管是肌瘤的唯一血循環。如發生瘤蒂扭轉,瘤蒂可壞死斷離,肌瘤脫落于腹腔,貼靠鄰近器官組織如大網膜、腸系膜等,獲得血液營養而成為“寄生性肌瘤”或“游離性肌瘤”。但可使大網膜血管部分扭轉或阻塞而發生漏出作用,形成腹水等引起腹部癥狀。
肌瘤發生于子宮體側壁向闊韌帶兩葉腹膜之間伸展者,稱為“闊韌帶肌瘤”,屬于漿膜下類型。但還有一種闊韌帶肌瘤,系由闊韌帶中子宮旁平滑肌纖維生長而成,與子宮壁完全無關。闊韌帶肌瘤在其增長發展過程中常使盆腔器官、血管等發生位置與形態改變,尤其是輸尿管變位,造成手術治療上的困難。
子宮頸部肌瘤的發展同子宮體。但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點,當肌瘤發展增大達一定程度時,容易產生鄰的器官的壓迫癥狀,常造成分娩障礙,也使手術增加很大困難)。
子宮肌瘤90%以上生長于子宮體部,僅少數(4~8%)發生于子宮頸,且多在后唇。在體部者,多長于子宮底,后壁次之,位于前壁者比后壁少一半,而以兩側者最少。就肌瘤的類型而言,以壁間肌瘤最多,漿膜下肌瘤次之,粘膜下肌瘤比較少見。
顯微鏡所見:肌瘤的肌纖維排列與正常的肌纖維排列相似,但肌瘤的肌纖維較疏松,有時排列呈“S”形或扇形,構成特殊的漩渦狀。肌纖維常較累長或粗短。年久的肌瘤纖維比子宮肌纖維長而粗。肌纖維束之間有或多或少的結締組織纖維,偶爾可見血管很多的肌瘤(血管性肌瘤)或富有淋巴管的肌瘤(淋巴管性肌瘤)。肌細胞核的形態多種多樣,但大部分呈卵圓或桿狀,胞核染色較深。在肌纖維橫剖面,細胞呈圓形或多角形,具有豐富的胞漿及位于中央的圓形核;縱剖面,細胞呈梭形及更清楚的長形核。
(責任編輯:陳曉 )
文章關鍵詞:
子宮肌瘤有哪些分類,它有哪些不同的類型,一起來了解下吧。詳細>>
在生病時,我們總會想著,如果我忍一下,堅持一下,這個病可能就會過去,對于一些體質好的人來說,像常見的感冒癥狀可能會痊愈,假如遇到一些不明……詳細>>
典型的子宮肌瘤是一個實質性的球形腫塊,表面光滑或亦有凹凸。切面呈白色螺旋狀線紋,微帶不平。線紋乃是肌瘤中的纖維組織所形成,肌瘤的硬度決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