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痛經的治療,首先應明確病因。如因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等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則需要治其根本,根據病變程度的不同,可以采取藥物或者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而對于不存在器質性病變或經西醫手術或藥物治療后,也可采用中醫中藥配合西藥或單獨使用進一步鞏固療效。
一、西醫治療
可選用下列一種或幾種藥物。
1.止痛劑 經前5 -7天服用,連服7天。復方阿司匹林0.5g,每日3次。 消炎痛25mg,每日2次。
2.解痙劑 阿托品0.5mg疼痛時皮下或肌肉注射。
3.鎮靜劑 適用于精神性因素造成的痛經。 魯米那0.03g,每日1-3次。安定 2.5-15mg,每日3次。
4.雌激素治療 適用于子宮發育不良者,可促使子宮發育,肌層變厚,血運增加。
乙烯雌酚 0.25-0.5mg,每日1次。于月經第5天開始連服22天,可連用3-6周期。
5.孕激素 可抑制子宮收縮,任選一種。
黃體酮20mg,肌注,每日1次,經前 1周開始,連用5-7天。
安宮黃體酮 4 -8mg,每日1次,經前 1周服用,連用5-7天。
炔諾酮(婦康片)2.5-5mg,每日1次,經前 1周服用,連用5-7天。
6.雌孕激素聯合應用 可抑制排卵、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從而止痛。
二、 中醫治療
(一)、辨證論治
1.氣滯血瘀證: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行經不暢,經血紫暗有塊,塊下痛減,經凈后疼痛自消,伴胸肋、乳房作脹,舌質暗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滑。理氣化瘀止痛。代表方:膈下逐瘀湯。
2.寒濕凝滯證: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拒按,經量少,色暗有塊;畏寒身痛,惡心嘔吐,舌淡暗,苔白膩,脈沉緊。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代表方:少腹逐瘀湯,或當歸四逆湯。
3.濕熱壅阻證:經期小腹疼痛拒按,經色深紅,質稠有塊,腰骶脹痛,或有低熱,或平時帶下黃稠,少腹疼痛,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清熱利濕,化瘀止痛。代表方:清熱調經湯合芍藥湯。
4.氣血虛弱證:經期或經凈后小腹隱隱作痛,喜揉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薄,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益氣補血,調經止痛。代表方:八珍益母湯,或大補元煎。
5.陽虛內寒證:經期或經后小腹冷痛而喜按,得熱則舒,經行后期、量少,經色淡紅而質稀,腰膝酸冷;小便清長或夜尿多,舌淡紅,苔白潤,脈沉。溫經散寒,調血止痛。代表方:溫經湯,或十全大補湯。
6.肝腎不足證:經行過后小腹綿綿作痛,經色暗淡、量少、質稀薄腰骶酸脹,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弱,尺脈無力。益腎養肝,調經止痛。代表方:調肝湯,或大營煎,或小營煎。
( 二)、針灸治療
1.體針 取關元、中極、氣海、足三里、雙三陰交。
2.耳針:取子宮、交感、內分泌、腎。
(三)、單方驗方
1.麝香痛經膏 穴位外貼。
2.田七痛經膠囊 每日口服,3-5粒,每日3次,開水送服。
3.云南白藥 每次日服0.5-1g,每4小時1次,每日3次,開水送服。
(四)、中成藥
1.九制香附丸 9g/次,2次/日,口服,用于氣滯血瘀型。
2.益母膏 10ml/次,3次/日,口服,用于氣滯血瘀型。
3.艾附暖宮丸 9g/次,2次/日,口服,用于寒濕凝滯型。
4.八珍益母丸或十全大補丸 10g/次,2次/日,口服,用于寒濕凝滯型。
5.延期止痛片 5片/次,3次/日,口服,適用于各型痛經。
(責任編輯:嚴毓芳 )
文章關鍵詞:
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行經不暢,經血紫暗有塊,塊下痛減,經凈后疼痛自消,伴胸肋、乳房作脹,舌質暗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滑。理氣……詳細>>
子宮內膜異位癥:其痛經的特點為繼發性并進行性加重,多發生在30~40歲的婦女。婦科檢查常于子宮直腸陷凹及子宮骶骨韌帶處捫及一個或數個觸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