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憩室的病因有哪些呢
結腸憩室是什么?結腸憩室是結腸壁向外凸出形成袋狀。可以是單個,但更多是一連串由腸腔向外的囊狀突出。結腸憩室可分為真性與獲得性兩類。真性憩室是結腸壁的先天性全層薄弱,憩室含有腸壁各層。獲得性憩室則系粘膜通過腸壁肌層的弱點疝出,因此它是繼發于腸腔內壓力的增高,迫使粘膜經腸壁肌肉的薄弱區向外突出。那么結腸憩室的病因有哪些呢?
結腸憩室病病因
先天性因素(30%):
Evans提出先天性右半結腸憩室病可能是由于腸壁的胚胎發育異常所致,Waugh則認為盲腸憩室是由于胚胎7~10周時盲腸過度生長造成,正常時該部位發育應該是萎縮的,部分結腸憩室病人有家族史。大多數憩室病是后天原因造成的,組織學研究并未發現結腸壁肌層有先天異常,憩室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現象亦為此提供有力證據,真正屬于先天性的結腸憩室罕見。
解剖因素(30%):
(1)影響憩室形成的因素:一是結腸壁的張力,二是結腸腔和腹腔的壓力差,任何部位的腔內壓都可以通過Laplace壓力定律測定,Laplace壓力定律(P=kT/R,P為結腸腔內壓力,T為腸壁張力,R為結腸半徑,k為一常數)說明:腸腔內壓與腸壁張力成正比,與腸壁半徑成反比,近來,用壓力計研究證明,連續的分節運動時,結腸特別是乙狀結腸可以產生很高的腔內壓,結腸內最大的腔內壓位于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此壓力足以引起黏膜突出結腸肌肉形成憩室。
(2)結腸壁的結構特點:亦可能是憩室發病的1個因素,結腸環形肌內的膠原纖維呈交叉分布,使結腸壁保持張力,隨著年齡增大,結腸腔內部位的膠原纖維變細,彈性蛋白纖維作用減弱,結腸壁的彈性和張力降低,因此,最狹窄,最肥厚的乙狀結腸是憩室的好發部位,結腸帶的肌肉處于收縮狀態,故不易發生憩室,已經證實,憩室病人的乙狀結腸平滑肌肌束較正常人肥厚,即使沒有形成肥厚的平滑肌肌束,異常平滑肌肌束也是憩室前期的一種表現,異常的平滑肌肌束,并不僅僅局限在乙狀結腸,亦可表現在結腸的其他部位,如直腸上段,這一點在乙狀結腸切除以后表現得更加明顯,在疾病的早期,結腸壁的這些薄弱點已表現出來,此外,結構蛋白變化造成的結締組織紊亂也在憩室疾病的早期起一定作用。
(3)結腸運動:分節律性收縮和推進性收縮兩類,前者主要將右半結腸內容物來回混合,促使水分和鹽類被吸收,后者則將糞便向遠端運送,集團蠕動(mass peristalsis)可將糞便直接從右半結腸推送至乙狀結腸和直腸上段而引起便意,結腸憩室易發生在結腸帶之間薄弱的腸壁上(圖3),當分節運動時腔內壓力增高,這些潛在的薄弱部位在血管進入結腸壁的地方易形成憩室(圖4)。
其他因素(25%):
(1)肥胖:以往曾認為肥胖與憩室病有關,但研究證實事實并非如此,Hugh等發現皮下脂肪厚度與憩室發生率無關。
(2)心血管病:高血壓和憩室病無相關關系,但動脈粥樣硬化的病人憩室發病率增加,推測與腸系膜下動脈缺血有關,以前有過心肌梗死發作的男性病人,憩室發病率為57%,明顯高于同年齡組的男性病人(25%),年齡在65歲以上,伴有腦血管意外的病人憩室發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人群。
(3)情感因素和腸激惹綜合征:未發現心理和情感因素與憩室發病有關,此點與腸激惹綜合征不同,腸激惹綜合征與憩室病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大便重量,糞膽酸及糞電解質含量等方面),前者的腸腔基礎壓力也是增高的,而且二者常同時存在,肌電圖檢查二者均有快波出現,對食物和新斯的明刺激均有過度的壓力反應,而且高纖維飲食可糾正二者異常的排送時間,增加大便重量,降低腸腔內壓,一般認為,抑制排氣和排便會增加腸腔內壓,促進憩室形成,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年輕人的括約肌功能很強,憩室發病率不高,而直腸括約肌松弛的老年人反而多發,另外發現巨結腸和便秘的病人,憩室并不多見。
(責任編輯:吳敏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服三黃片超量,本應一次四片卻吃八片,
2024-10-24經常小肚子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024-10-24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致飯前飯后上腹脹疼反
2024-10-24白云區哪家醫院治療宿醉效果佳?
2024-10-24九個月寶寶肚子脹,酪酸梭菌活菌散劑有
2024-10-24服用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的注意事項有哪
2024-10-24棗仁安神膠囊說明書中消化不良忌用的含
2024-10-24小朋友腹瀉能否服用思密達?
2024-10-24
熱門文章
幽門螺桿菌的克星,詳解治療方案與效果
2024-10-18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什么區別?
2024-10-11中藥幽門螺旋桿菌 它的效果是怎么樣的呢?
2024-10-09幽門螺旋桿菌什么意思 應該怎樣去預防它的感染呢?
2024-10-08切脾手術后遺癥:預防與應對策略
2024-09-26治療幽門螺旋桿菌 應該怎樣去治療呢?
2024-09-18食道炎患者必看,快速康復的藥物選擇
2024-09-13八旬老人罹患胃底巨大腫物 內鏡微創手術成功剝離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