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慣導致小兒肥胖 肥胖有三種特殊類型
據了解,當兒童身高小于等于168cm時,依據我國現行使用的身高標準體重表,高于110%標準體重為超重,高于120%標準體重為肥胖。那么小兒肥胖是怎么形成的?
小兒肥胖是怎么形成的
飲食習慣:若家長任由孩童吃高脂及高熱量食物,而且經常要他們吃光所提供的食物,甚至以獎勵方式來鼓勵孩子吃東西,容易令孩子變得肥胖。
遺傳:父母中有一位是肥胖者,其子女肥胖機率為40%至50%;父母皆為肥胖者,其子女肥胖機率為70%至80%。
服用藥物:如抗過敏藥物、性激素、類固醇、抗抑郁藥、抗癲癇藥等。
生理因素:可能源自于患者本身的新陳代謝較亢進,內分泌失調、染色體異常、大腦控制飽食饑餓中樞失控或疾病等因素。
小兒肥胖與哪些疾病有關
1、頸椎病:據統計,目前國內最小的頸椎病患者僅7歲。在12歲-16歲的學生中,頸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這主要與電腦普及、學習壓力大、書包過重、長期坐姿或睡姿不良等因素有關。具體表現是:頭昏、頭痛、假性近視、睡眠不好、上課瞌睡、食欲減退等。
2、脂肪肝:患脂肪肝的青少年有個顯著的體型特征,就是“大肚子”,即脂肪聚集在腰腹部位。一般說來,成年女性腰圍不應超過80厘米,男性不應超過90厘米,孩子的腰圍起碼不能超過成人。但在北京市七個區縣的調查中顯示,大興一個學校三四年級的孩子中,腰圍超過90厘米的孩子就有10個。
3、糖尿病:“說起兒童糖尿病,正常情況下,以遺傳為主因的1型糖尿病應該比較多見,但如今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攝入過多高熱量、高糖食物、缺乏運動等,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在兒童中不斷上升。一些早產兒、低體重兒由于出生后,體重在短時間內增長速度過快,也會存在患病風險。”專家指出,1型糖尿病患兒會出現典型癥狀,如口渴、尿量增加、食欲增加、體重下降等,因此很容易被發現。但2型糖尿病大多起病隱匿,加上患兒體胖能吃,看上去營養狀況良好,容易被忽視而延誤診斷,其產生的并發癥危害很大。
小兒肥胖有哪些特殊類型?
類型1:藥物性肥胖
兒童時期患有腎臟病或結締組織疾病而長期大量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致使體內脂肪代謝發生異常而造成肥胖。肥胖是最突出的癥狀,脂肪呈向心性分布,面頰呈“滿月臉”,面色紅潤,“水牛背”,四肢脂肪分布較少。
類型2:皮質醇增多癥
皮質醇增多癥是由于垂體、腎上腺病變等致使腎上腺皮質增生、皮質醇分泌增多所致。其肥胖的特點是,即頰部、頸部正中脂肪沉著明顯,面部紅潤而有光澤,口角向下似鯉魚嘴,極細。患兒生長速度緩慢,最終身高較矮,細薄,易有紫癜和瘀斑,多毛(以面部、頜 下和前臂較明顯,部分患和體毛也增多),陰毛和腋毛出現早,大腿內外側、腹部和臀部有紫紋等。
類型3:間腦性肥胖
此肥胖為間腦器質變、腦炎、結核性腦膜炎、腦積水、腦腫瘤等病變,侵犯或壓迫下丘腦而引起食欲亢進或糖代謝障礙所造成的。間腦損傷所致的肥胖大多發生極晚,且呈普遍性肥胖。若做一下CT檢查便可得到確診。
小兒肥胖有哪些病理表現
1、蛋白質代謝
肥胖患者嘌呤代謝異常,血尿酸水平增高,易發生痛風癥。
2、脂類代謝
肥胖患兒血漿甘油三酯、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游離脂肪酸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減少,這與肥胖者高胰島素血癥有關。由于肥胖者的高脂血癥及高胰島素血癥,患兒易并發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膽石癥等。高脂血癥尚可抑制白細胞趨化及殺菌功能,患兒易并發感染。
3、體溫調節與能量代謝
肥胖者對環境溫度變化的應激能力降低,用于產熱的能量消耗減少,使肥胖者有低體溫傾向。
(責任編輯:黃婉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24 歲經常痛經一天,多泰脈血康膠囊
2024-10-28未按時服用逍遙丸,此藥作用及必服原因
2024-10-28康婦軟膏使用多久算一個療程?
2024-10-28老婆懷孕后能吃金雞膠囊嗎,對胎兒有影
2024-10-28如何辨別美卓樂甲潑尼龍的真偽
2024-10-28瘙癢伴少量黃色膿液及宮頸糜爛能否用藥
2024-10-28宮頸糜爛患者能否使用保婦康栓
2024-10-28同房后陰道有灼熱下墜感,檢查白帶能確
2024-10-28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