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曉琴 主任醫師
淮北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心血管內一科
-
您好,頸動脈硬化的治療需要根據病變的程度來做出治療方案的,對于輕度的,可以用阿伐他丁鈣片,阿司匹林腸溶片和通脈顆粒治療的,如果狹窄比較嚴重的,需要根據情況,采用頸動脈內支架放入的方法進行治療的,建議初步可以先做一個頸動脈彩超看一下,根據檢查結果合理選擇治療方案的。祝健康,希望我的建議對你有幫助。
2019-01-23 10:20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問題分析: 動脈硬化是動脈的管壁由于脂類物質沉積,導致動脈管壁的彈性減退,管腔變得狹窄,以至于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和供氧功能.意見建議:目前對于動脈硬化的治療,主要是加強體力鍛煉和控制飲食為主,藥物治療為輔,通過糾正脂肪代謝紊亂,以擴張腦血管,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來緩解癥狀.
2014-01-18 21:06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雙椎動脈斑塊伴頸動脈內膜增厚:在頸動脈系統粥樣硬化的早期階段,可見動脈血管內膜中層增厚?正常內膜層厚約(0.1~0.5)mm?,內膜下脂質沉積,尤其在頸動脈分叉部(球部)和ICA起始段2.0cm范圍內,易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80%分布在此處),這可能與血流的切應力有關,因該處管腔血流緩慢,易產生湍流,故脂質易沉積,成為斑塊好發部位。椎動脈內徑狹窄,血管走行迂曲,阻塞,血流量減少,血管的搏動指數、阻力指數增加。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血管內膜變化是引起腦供血障礙的重要原因,腦血流量下降引起腦供血不足,患者在臨床上常出現頭痛、頭暈、眩暈、耳鳴、記憶力下降等癥狀?尚不足以引起腦內局灶性嚴重缺血。本研究通過彩色多普勒,動態觀察了通心絡治療前后的頸動脈血管?以及粥樣硬化斑(CCA、CCA分叉處、ICA、VA之顱外段血管)的變化情況,旨在表明:中藥通心絡膠囊對這類病變引起腦供血障礙的治療效果。彩色多普勒動態觀察可以早期發現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檢測出小的非狹窄性動脈粥樣硬化斑的位置,硬化斑的結構特性,血液動力學的變化。本研究表明,腦供血不足組的PSV、EDV、Vm和腦血流量明顯低于同齡健康對照組(P<0.05);有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的腦供血不足組,通心絡治療前后各種參數也有顯著差異(P<0.05),其治療后PSV、EDV、Vm和腦血流量高于治療前,治療后血管內膜中層厚度未見進一步增厚,斑塊基本穩定,50例病人無斑塊碎裂、附壁血栓脫落、斑塊內出血等。其中1例于治療前彩超發現斑塊周圍有散在低回聲物質,可能為斑塊表面的附壁血栓。治療后超聲復查示低回聲物質已經消失,提示通心絡膠囊有一定消融附壁血栓的作用。說明堅持服藥3個月以上,通心絡對頸動脈血管及粥樣硬化斑塊的各種參數有一定改善作用。通心絡膠囊是吳以嶺教授首創運用中醫絡病理論研制而成的中藥復方制劑,由人參、水蛭、全蝎、土鱉蟲、蜈蚣、蟬蛻、赤芍和冰片等組成,具有補氣、活血、降脂等功效;可明顯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對內皮細胞具有保護與促進修復作用;對冠心病心絞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有降低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降低血液黏稠度和纖維蛋白濃度。通心絡膠囊可通過增加血管內皮一氧化氮含量,降低血漿內皮素水平,從而緩解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和改善其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本研究顯示,通心絡膠囊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腦供血不足,可改善患者頸動脈及椎-基底動脈系統各血管的血流動力學,提高腦血流量,緩解腦供血不足的臨床癥狀。通過對各種指標監測表明:通心絡膠囊是治療有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腦供血不足患者的安全有效的藥物。 雙椎動脈供血不足:椎-基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占中老年人各種眩暈的60%以上,臨床上診斷思路是關鍵,確立病名診斷后還需中醫辨證準確,區分標本緩急,“風”、“痰”、“虛”、“瘀”孰輕孰重,治療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臨床療效。 一、掌握中醫文獻,加深對眩暈的認識 古代中醫文獻對眩暈的病因病機、證治方藥、預防調理等都有詳盡的論述和深刻的認識,但眩暈在古代醫籍中有多種名稱。《內經》中有“頭眩”、“眩冒”、“掉眩”、“徇蒙尤”、“目徇”的記載。《金匱要略》中稱為“冒眩”、“癲眩”。《諸病源候論》稱為“風眩”。《太平圣惠方》稱為“頭旋”。《濟生方》稱為“眩運”。直至宋代陳言才在《三因方》中正式提出了“眩暈”的名稱。《證治匯補》中曰:“眩者,言視物皆黑;暈者,言視物皆轉。二者兼有,言目眩暈。”明確指出了眩和暈的區別。所以,我們在閱讀古代中醫文獻中,應注意這些“不同”病名的相同處,以有助于理解前人對于眩暈的認識,進一步指導我們在臨床上進行眩暈的辨證。 二、中醫臨床辨證要點 眩暈一證往往以患者的主訴為依據,并以其主訴及舌脈作為辨證分型的主要資料,其病情輕重缺乏有力的客觀指標,因此辨證時困難不少,尤其虛實夾雜、宿疾新恙交混之人,疑似之處尤多,故張學文辨證審因多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以虛實為綱,風火痰瘀為目,重在辨虛實夾雜 眩暈病機比較復雜,但要之不外虛實兩端。虛者主要有氣血虛、腎之陰陽虛,實者多風、火、痰、瘀。凡氣血虛者多為體弱、久病、疲乏、消瘦、面白、納差之人,并見舌質淡嫩,脈細弱無力;腎虛者多有腰膝酸軟,年老體弱,耳聾滑泄之癥,并見舌紅少苔或質胖淡暗,脈細數或沉遲等偏陰虛陽虛之征。但屬于疑難病證者,多為虛實夾雜之證。如風痰上擾多兼氣血不足;肝腎陰虛陽亢之人,上實下虛為主要病機,但夾風、夾瘀、夾痰者亦不少;氣虛清陽不升者,兼肝郁氣滯、化火生風者亦有之;痰濁中阻者雖以實證為主,兼脾腎兩虛,運化水濕障礙者也十分常見。各種病因的主次輕重差異甚大,臨證須辨別虛證為主抑或實證為主,用藥時就可根據主次和緩急而有所選擇,這正是疑難病辨證的關鍵。 2.病位以肝、脾、腎三臟為主,但應注意腦竅清空 眩暈一證,其病變臟腑多責之于肝、脾、腎三臟,以肝為重點,但因眩暈乃頭暈眼花之癥,故其證不離開顱腦清空之地。故凡清空之地受邪擾,如風火上旋、風痰上擾、痰瘀阻絡、痰濁閉竅、或腦竅失去氣血津精的榮養,則眩暈易作。因此,辨證時除注重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的病機外,不要忽視腦竅清空之地的病變,注意氣機之運轉、升降、出入。本證病情錯綜復雜,病程纏綿,但脾腎兩虛,濕濁內阻,肝風痰濁阻滯清空之地,實是病機關鍵所在。 三、急則治痰為先,注重脾胃 對眩暈一證,歷代醫家論述頗多,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無痰不作眩”、“無虛不能作眩”等學說,均各具其理,且用于指導臨床,也有收效之時。根據我們臨床觀察,痰濁之證,屢見不少,或氣虛夾痰、或痰因火動、或風痰上擾、痰飲內停,責之根源,“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腎為生疾之本”。脾居中州,脾氣敷布精微于全身;痰之生也,因脾氣虛則不能致精微上輸于肺,以化其津液,凝結為痰;痰之本,因于腎虧則真陽不足而水泛,真陰不足而沸騰,水聚而泛為痰。痰之與眩暈,因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木旺克土,而木復生火,風助火勢,痰因火動;因脾氣虛弱,升降失司,聚濕成痰,清陽之氣不能上榮。程文囿在《醫述·眩暈》指出:“……易言乎痰暈也?如水沸水泛,則痰起于腎;風火生涎,則痰起于肝;濕飲不行,則痰起于脾。”因此在治療上,需辨其起痰之源而后治之,若氣虛夾痰治以化痰補氣,藥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若氣郁痰滯,化痰之中加入順氣開郁之品,如郁金、柴胡、陳皮之類;若痰火為主,治以化痰降火,藥用黃連溫膽湯。在發作期有醫家主張標本同治,熔豁痰補脾之法于一爐,此乃補脾者,運脾和胃也,運脾可化痰飲,和胃能止嘔逆,脾運昌能御肝木之乘,風木不得橫恣;風木靜,相火守謐。如是,則風火痰上逆之標象可除。此乃直接治本而間接治標。而不選補腎之藥,乃因補腎藥不但緩不濟急,且有滋膩之弊難求速效。必待其息止之后,再議補腎。 四、寄補為通,扶正祛邪 臨床上,眩暈是發作性疾患,患者常處于緩解期,此時其病主要以“本虛”為主,兼以標實。所謂“本虛”即元氣耗損,氣血不足,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肝腎陰精虧虛則腦脈失養,髓海空虛,肢體功能活動障礙。所謂“標實”即痰濁、瘀血阻滯腦竅脈絡,而痰濁瘀血又為正氣虧虛所致,“氣行則血行”,氣虛則運血無力,血流不暢而成瘀,水液不化而成疾。因此,根據“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治療原則,本著治病求本,從先天之本為腎,后天之本為脾入手,擬補氣補腎以益腦髓,達到扶正以驅邪,“寄補為通,寄補為消”之目的,我們立復方北芪口服液處方。該方重用黃芪以補氣,健脾化痰(內痰),用龜膠以滋陰潛陽,益腎健骨,配首烏、雞血藤以養肝腎,活血通脈;黃芪補氣升陽,龜膠滋陰潛陽,共用而平調陰陽;諸藥合用,陰陽平和,氣血流暢,精氣充足,腦髓得充,痰瘀自消。同時補氣血、補肝腎以補氣益腎為主,以達到祛瘀通脈、強壯腦髓、眩暈自消之目的。 五、眩暈日久,痰瘀同治 臟腑虧虛,陰陽失調,氣血津液代謝紊亂,“痰濁”、“瘀血”滯留,致清陽之氣不得舒展,不能上榮于腦,乃發眩暈。又古有“無痰不作眩”,“久病多瘀”的理論,且長期臨床實踐也說明了這一點;眩暈日久,必有痰瘀阻絡之變,痰、瘀均為津液代謝失常的產物,且痰瘀可互相轉化,互為因果,所以此時常需化痰活血通絡并用,化痰除痰可選用半夏、橘紅、膽南星、牛黃粉、天竺黃、海藻、石菖蒲、竹茹、郁金等,活血通絡可選用三七、土鱉蟲、毛冬青、丹參、益母草、虎杖等,臨床應用之,常獲良效。 預后與轉歸 眩暈病情輕者,治療護理得當,預后多屬良好;病重經久不愈,發作頻繁,持續時間較長,病情重篤,則難以獲得根治,尤其是中年以上風火上擾,肝陽上亢,夾痰夾瘀,上蒙清竅,橫竄經絡,可形成中風,輕則致殘。重則致命。若眩暈屬肝血、腎精耗竭,日久可致失明、耳聾等癥。 預防與調理 一、生活調理 (一)適當鍛煉,增強體質,勞逸結合。避免體力和腦力的過度勞累,保證有充足的睡眠,養成按時睡起的習慣。平素結合太極拳、氣功、慢跑、散步等鍛煉對預防眩暈的發生較佳。 (二)注意節制房事,防止精傷髓虧,腦海失充,清竅失養。 (三)調暢情志,保持心情樂觀,忌暴怒、驚恐等刺激,以防七情內傷,引動風火,而發眩暈。 (四)飲食忌暴飲、暴食及過食肥甘、生冷之品,以免脾胃損傷,氣血不足,或釀生痰濁,而發眩暈。 (五)避免突然、強烈的頭部運動,以及少做旋轉、彎腰動作,以免誘發眩暈。避免長期在噪音環境中工作。 二、飲食調理 對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頭暈,應注重飲食調理。由于頭暈患者常并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故應少吃多餐,以高熱量、高蛋白、營養豐富、清淡勿膩、易于消化吸收為原則;重癥者以半流質飲食為宜。盡量勿用辣椒、蒜等辛辣食物及帶有強刺激性調味品。嚴格節制或徹底戒除吸煙,少飲酒,實驗表明煙葉中的尼古丁,可使腦血管收縮,引起神經組織缺血、缺氧及水腫。日常生活可采用適當的飲食療法,作為輔助、保健治療。 1.黃芪羊頭湯 羊頭一個(包括羊腦),黃芪15g,水煎服食,適用于髓海空虛眩暈。 2.鷹不撲嫩葉炒雞蛋 鷹不撲嫩葉250g,雞蛋2只,將葉切碎加雞蛋及少許油、鹽調勻,用武火炒熟吃,每日2次,連服10日。用于髓海空虛眩暈。 3.鯽魚糯米粥 將活鯽魚二條去鱗及內臟,洗凈切碎,與黑糯米2兩,紅棗10枚共添水適量,先用武火煮開,再用文火慢熬,入少許油、鹽調味,吃肉喝粥,隔日1次。用于虛證眩暈。 4.燉海參 水發海參30g,加水適量,文火燉爛,加適量冰糖,融化,即可食用。用于髓海空虛偏陰虛者。 5.燉木耳 白木耳或黑木耳100g,水發后洗凈,加水適量,文火燉爛,加適量冰糖,分10次服,每晚服1次。 6.天麻魚頭湯 草魚頭一個,天麻10g,白芷9g,川芎12g,生姜3片,酒少許,水適量,文火燉爛,即可食用。用于氣血虛弱之眩暈。 7.菊花醪 甘菊花10g,糯米酒適量,放入鍋內煮沸,頓食,每日2次。 三、精神調理 1.保持安靜舒適的環境不論何種原因引起的頭暈,都應避免外界各種吵鬧喧嘩之聲以及強烈光線的刺激,故應將病人安置在環境安靜、空氣流通、光線暗淡的地方,安靜地臥床閉目休息。患者睡在床上的姿勢,應根據不同疾病和頭暈的程度選擇,一般以病人自己認為舒適為好。例如對旋轉性眩暈,盡量不改變患者原有靜止不動的位置。因頭位或體位的變化,都可使眩暈、惡心嘔吐加重,若因大小便必須變動位置,動作應緩慢輕柔。對良性發作性位置頭暈,應向病人耐心詢問,使患者取得恰當之位。對頭暈并面色蒼白,手足厥冷,脈搏細弱等自主神經癥狀明顯者應保暖,方有利于病情恢復。 2.進行必要的解說和安慰由于頭暈患者多數突然發病,來勢快,妨礙日常工作、生活,給病人造成較大的精神壓力,尤其頻繁發作者,稍有頭昏腦脹,就極度恐懼不安,惟恐復發,這樣的精神狀態,更易促使癥狀加重或復發。再者,有些頭暈又完全是功能性的,與情緒問題密切相關。因此,一個頭暈病人,即使是器質性疾病引起,都不應忽視精神因素的作用;反之,若然似功能性疾病,也不應忽視有器質性病變的可能。所以,在與病人接觸時,醫生的言語、態度對病人影響很大,應初步了解病情后及時安慰病人,耐心解釋病情的有關預后,減少或消除患者緊張和恐怖心理帶來的過度換氣,減輕頭暈的程度,有些病人首先擔心頭暈是顱內腫瘤或癌癥,應解釋頭暈大多屬周圍性疾病,預后良好,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 頭暈,可為腦動脈硬化的早期癥狀,從某種意義來說是好事而非壞事,應積極加強血管病的防治,可消除頭暈,并能避免腦卒中的發生。對功能性頭暈,鼓勵多作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病情便可望痊愈。 現代研究 一、基礎研究 (一)中醫病因病機研究 對于眩暈的病因病機認識,不少醫者都從《內經》“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和張景岳“無虛不能作眩”與朱丹溪“無痰不能作眩”的角度考慮或入手,認為其病本虛標實,本虛在于肝腎,標實以風、火、痰為多見,而日久可致痰阻腦絡,氣滯血瘀之證,在具體的認識上,又有許多不同之處。 如李莉等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為腎陰不足,虛陽上亢,痰瘀滯阻腦絡。〔1〕蔣建良認為其本虛在于腎陰不足,陰血虧損,筋脈失養,腦竅空虛;標實為肝陽夾痰,上擾清空。〔2〕劉治香等認為本病之眩暈主要為風、痰、瘀痹阻腦絡,氣血運行不暢,腦失所養而致。〔3〕黃立武等認為本病主要由氣虛血瘀引起,氣虛為本,血瘀為標,因虛致瘀,氣血不足,脈道不利,清竅失養而發病。〔4〕毛書琴亦認為本病乃瘀阻脈絡、腦竅,致氣血不暢,氣虛是促成血瘀的條件,氣虛血瘀是其主要病機。〔5〕 黃業芳認為頸性眩暈是急性、發作性眩暈,發作時眩暈常較重,痰飲癥狀、瘀血癥狀較突出,體檢時,頸椎骨質的異常、動脈管壁的異常、血脂質的異常等陽性率甚高。因此,頸性眩暈的中醫辨證應著重從痰飲、瘀血方面考慮。〔6〕王國華等認為本病在于瘀阻于內,絡脈不通,清竅失養等而致。〔7〕 崔俐玲認為眩暈之成因與中老年人臟腑功能減退,多臟受損,陰陽并虛,多痰、多瘀、多風的病理變化有關,其中尤以脾腎虛衰為主。先天之腎漸衰,精血虧損,肝腎陰液不足,筋骨軟弱,無以充髓海;后天脾運不健,聚濕成痰,血運無力而瘀血內停。一旦外因誘發,陰不斂陽而虛陽浮越,化風夾痰瘀上擾巔頂,瘀阻腦絡,此為本病發病之機要。肝腎不足、脾失健運、痰瘀阻絡、清陽不升、腦失所養是其病理特征。〔8〕 (二)西醫發病機理研究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研究,近些年有一些進展。陳祖舜通過對101例患者觀察,臨床常見癥狀為眩暈、頭昏、行走不穩、嘔吐、耳鳴、視力障礙等,直線行走不能和高血壓為主要體征。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高脂血癥、糖尿病、高粘血癥、頸椎病為主要發病因素。年青者占病例11%,應引起重視。〔9〕 劉兆元對180例椎-基底動脈缺血患者分析中發現:發病狀態為休息或睡眠50例,情緒激動40例,體位改變或突然轉動頭部80例,其他10例。本組主要病因為高血壓病88例,動脈粥樣硬化160例。高粘血癥70例,糖尿病11例,眼底動脈硬化和腦血流量降低、冠心病55例,頸椎病(包括頸椎間盤突出和椎管狹窄)40例,病因不明13例。〔10〕 黃維富等發現全麻術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4例,認為全身麻醉特別在并用肌松藥后,頭部因無肌力支撐而不易保持正常位置,頸椎后關節也無力支撐而使其穩定性降低,這在術中及術后均容易引起椎-基動脈供血不足,對移位的關節突及時施行復位術是治療的主要方法。〔11〕亦有人發現合服硝酸甘油(2mg)引起腦供血不足報道。〔12〕 王歡等為研究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受壓迫機制,建立了椎動脈受壓的動物模型,17只大耳白兔經頸前正中入路,在頸椎間骨膜下椎動脈內側植入骨塊,術后彩色多普勒、椎動脈造影及CT檢查的結果與臨床檢查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特點相同,有特征性血液動力學指標改變,認為受壓是頸性眩暈的發病因素之一。〔13〕李學佩等報告結扎一側頸總動脈、部分阻斷基底動脈所造成的椎基底動脈腦缺血動物模型。血管阻斷后基底動脈內血細胞流動減少,血流變慢;腦干電圖示波幅減低頻率減慢;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出現反應閾增高,潛伏期延長和波幅減低;耳蝸血流減低47.41ABL%。認為在椎基底動脈供血障礙進行基礎和臨床研究方面,這不失為一個實用、有效和符合臨床特點的動物模型。〔14〕 徐德永等為了探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機理,對4具鮮尸進行雙側椎動脈X線造影,雙側頸椎橫突孔CT平掃,并對其大體解剖和病理進行觀察,同時對38例眩暈病人進行椎動脈MRA檢查,并與28例正常人作為對照組,綜合觀察結果認為椎動脈粥樣硬化而致血管狹窄,管壁僵硬,血管彈性減弱,應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一個重要病理基礎;椎動脈周圍的骨性結構和軟組織的增生、肥厚以及椎體移位直接和/或間接所致椎動脈管徑狹窄應屬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的外在因素,而體位的異常如頸椎伸屈、旋轉等則是其誘發因素。〔15〕 (三)診斷技術應用研究 目前,國內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無創性研究主要應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戴明明等為觀察應用TCD檢測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病人顱血流動力學變化的意義,采用儀器為美國MedasonicsTCD儀,探頭頻率2MHz,對540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病人按年齡設置3組進行檢測。結果TCD總異常率為78.7%,流速異常率為VA41.2%,BA35.2%,TCA31.9%。其中,高血壓、動脈硬化和頸椎病TCD異常率分別為94.0%,89.4%和80.0%。全組頻譜形態異常率為47.6%,年齡越大,異常率越高。結論TCD對研究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血流動力學變化有較大意義。〔16〕 王守春等對80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患者及60例健康對照進行99mTc-TCD-SPECT檢查,SPECT診斷VBI的靈敏性為73.8%,特異性為78.3%,總符合率為75.7%。59例SPECT陽性者,出現相應臨床癥狀者43例(72.9%)。VBI組缺血灶的缺血程度較對照組明顯(P<0.01)。80例VBI患者均在距VBI最后1次發作16天內進行SPECT檢查,3天以內與4天后檢查的兩組陽性率相差不明顯(P>0.05)。〔17〕 馮彥林等應用一種新的相對定量分檢法(RQ),以SPECT對VBI患者進行rCBF檢測發現,RQ法對發作期的檢出率為87.5%,而發作間期為75%(P>0.05),兩者差異無顯著性,認為最好在發作期檢查,以提高檢出率,并且認為發作問期VBI檢查陽性的最可能解釋是:VBI發作后,rCBF雖高于癥狀閾值,但仍低于正常值下限,即處于“慢性低灌注狀態”。〔18〕 才艷玲等對200例診斷為椎動脈供血不足患者其中50例行頸部MRA,70例行頭部MRI,80例同時做了頭部MRI和頸部MRA檢查。結果顯示椎動脈狹窄98例,陽性率49%;以左側多見,共63例(64.3%)。認為MRA可直接顯示推動脈形態及狹窄部位;頭部MRI同樣可以診斷椎動脈狹窄。腦干聽覺誘發電位(BAEP)能敏感地記錄到VBI致腦干神經細胞電生理改變,能客觀地評價VBI患者腦功能損傷。〔19〕 周和平等對42例VBI患者進行了BAEP分析發現發作期BAEP異常率為88.1%。緩解期異常率38.9%,差異有顯著性(P<0.05),認為在發作期及時檢查,對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防腦卒中的發生具有積極意義。〔20〕馮世慶等對50例擬診為頸性眩暈患者進行了椎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研究,對于血管狹窄部位,采用計算機自動分析幾何或密度法測定,在頭頸轉位于血管同側和對側時動態觀察缺血程度,結合臨床發病和轉頸試驗,提出動態觀察血管病變和計算機自動分析狹窄程度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21〕椎動脈造影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一項可靠檢查方法,楊敏杰等認為轉頸能誘發患者癥狀發作,而且有些椎動脈的壓迫病變只有在轉頸時才能出現,因此造影時的X線投照位置應對第一側椎動脈采取中立位,左右頭頸旋轉位的正側位X線拍片。〔22〕 單希征等在眼震電圖(ENG)臨床診斷1500例及其評價中提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慢動向”和顱內占位等器質性病變的“快動向”等特點,〔23〕亦有人對52例臨床診斷為VBI的病人均在發病一周內行ENG、BAEP及TCD檢查發現,ENG異常率由88%,BAE異常率為53%,TCD異常率76%,認為三項檢查聯合應用,可以反映小腦與腦干的功能,為評估小腦及腦干的供血情況提供有益的信息。〔24〕同時,羅宇等探討了瞬目反射(BI)對VBI的診斷價值,并與BAE作對比,結果顯示BI檢查腦干功能障礙為80.5%,BAE檢查腦干功能障礙為31.7%,二者聯合陽性率為87.8%,認為BI檢查對VBI早期診斷是一項敏感而有定位價值的非創傷性檢查,對療效觀察和評估預后也有價值,與BAEP共同檢查可提高VBI的早期診斷率,并有助于定位診斷。〔25〕 (四)治則治法研究 1.分期論治黃業芳將頸性眩暈分為緩解期和急性期,急性期以化痰活血法隨癥加減;緩解期以健脾益腎養血法隨證加減。認為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6〕 2.益氣活血黃立武等認為本病主要是氣虛血瘀引起的,氣虛為本,血瘀為標,治以益氣活血為法,總有效率98%。〔4〕 3.活血化瘀王國華等認為本病在于瘀阻于內,絡脈不通,治療應以活血化瘀為主。〔7〕 4.補腎為主崔俐玲認為眩暈為臟腑功能減退,多臟受損,陰陽并虛,與多痰、多瘀、多風有關,其中尤以脾腎虛衰為主。治當補腎為主,療效與西藥對照無差異。〔8〕 二、臨床研究 (一)辨證論治研究 1.樂北治等根據浙江中醫學院已故教授周林寬經驗,將頸性眩暈病147例分為三個基本類型:氣滯血瘀、痰瘀交阻、風陽上擾,氣滯血瘀型予丹參60g,川芎10g,三棱6g,莪術6g,葛根30g,全蝎3g,炮山甲10g,熟地30g,生黃芪30g,隨證加減;痰瘀交阻型予二陳湯加丹參、川芎、葛根、全蝎、蜈蚣、地龍等;風陽上擾型選用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鉤藤、牛膝、生龍骨、生牡蠣、石決明、代赭石、丹參、葛根、黃芩、珍珠母、枸杞子、龜甲、生地黃),結果顯效60例,有效76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92.5%。〔26〕 2.李飛躍等總結李國衡教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經驗中,將其分為腎虛肝旺型、氣血兩虛型、氣虛瘀滯型、痰濕阻滯型,腎虛肝旺型予益氣通脈湯(生黃芪15g,太子參15g,生白芍9g,枸杞子9g,女貞子9g,桑椹子9g,綠豆衣12g,制首烏12g,菊花9g,穿山甲4.5g,毛冬青12g)加減:氣血兩虛型以八珍湯加減;氣虛瘀滯型以補陽還五湯加減;痰濕阻滯型用溫膽湯加減,并用手法治療及煎藥渣搗碎外敷貼,療效較好。〔27〕 3.邱德華等將椎動脈型頸椎病162例患者分為風寒濕型(19例)、氣滯血瘀型(22例)、痰濕阻絡型(47例)、肝腎不足型(41例)、氣血虧虛型(33例),均予石氏椎脈回春湯(牛蒡子、僵蠶、天麻、當歸、赤白芍、桂枝、黃芪、狗脊等)制成口服液,每瓶500ml,每次35ml,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各型有效率為90.24%~95.74%,總有效率93.21%。〔28〕 (二)專病專方研究 1.肝腎痰瘀并治李莉等以鎮眩湯(熟地25g,山藥25g,川牛膝15g,川芎15g,雞血藤15g,葛根15g,陳皮15g,地龍15g,赤芍10g,蜈蚣2條(研碎沖服),全蟲10g,制南星10g)治療VBI患者41例,與西藥對照組(32例)比較,療效較優。〔1〕 蔣建良以滋腎平肝化痰通絡為法,藥用山茱萸15g,杞子15g,天麻15g,鉤藤15g,龍骨30g,牡蠣30g,雞血藤20g,威靈仙20g,半夏10g,陳皮10g,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發作期每日2劑,分4次服,隨證加減。共治療50例,總有效率98%。〔2〕 黃業芳將頸性眩暈分為急性期和緩解期,急性期以化痰活血益腦方,藥用茯苓30g,澤瀉20g,姜半夏15g,姜竹茹12g,陳皮6g,枳殼15g,天麻12g,刺蒺藜15g,川芎6g,枸杞子15g,白術12g,全蟲6g,鉤藤15g,羚羊骨12g(先煎),隨癥加減;緩解期以健脾益腎養血方,藥用黨參30g、茯苓12g、白術12g、枸杞子15g、菊花12g、杜仲20g、熟地15g、龜甲30g(先煎)、山茱萸12g、淮山藥15g、陳皮6g、半夏12g、炙甘草8g;隨證加減。認為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6〕 張躍清等用自制清腦丸(天麻、鉤藤、赤芍、白芍、川芎、牛膝、地龍、紅花、桃仁、生石決明、水蛭、丹皮、桑寄生、制南星)治療雙椎動脈基底動脈血管痙攣引起供血不足患者100例,通過TCD檢查發現55歲以下患者癥狀明顯改善,55歲以上者效果不如前者。〔29〕 王子平等用通脈定眩湯(雞血藤、葛根、鉤藤、枸杞子、沙苑子、澤瀉等,肝陽偏亢重用天麻、鉤藤;痰濁較盛重用半夏、白術;瘀血甚者重用雞血藤、葛根;偏血虛而肝腎不足為甚者,重用沙苑子、山茱萸、枸杞子、首烏;氣虛較甚者加重黃芪用量)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40例,與西比靈對照組(40例)和中藥中斷組40例作比較,三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7.5%,70.0%,35.0%,
2014-01-08 21:0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1、 由于腦梗塞(缺血性腦中風)多由于頸動脈斑塊引起,建議檢查頸部血管超聲或CTA,判斷頸動脈及椎動脈的情況,有無血管狹窄(狹窄程度是否超過直徑的50%)及動脈斑塊(斑塊性質,是軟斑塊還是硬斑塊,有無合并斑塊出血及潰瘍及血栓形成)。 2、 目前防治腦梗塞的國際標準是: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如不適合手術,也可以采用支架技術。 3、 CTA檢查較超聲更準確,但是費用較高。 您的病情已經了解,建議:點擊此處參考我的文章 《腦血管疾病》 您的病情已經了解,建議:點擊此處參考我的文章 《如何及早發現頸動脈疾病,預防腦血管意外(腦中風)》 您的病情已經了解,建議:點擊此處參考我的文章 《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西區醫院)血管外科就診手冊》
2014-01-06 21:0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長杰 護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婦科
-
你好,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應該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常見病因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另外注意飲食,不要吃高脂肪食物,此外可以口服阿司匹林、脈通膠囊、維生素E等藥物治療。另外可以采取手術治療。
2014-01-05 21:2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藝紅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婦科
-
你好,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應該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常見病因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另外注意飲食,不要吃高脂肪食物,此外可以口服阿司匹林、脈通膠囊、維生素E等藥物治療。另外可以采取手術治療。
2013-12-27 20:4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