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宮頸息肉和囊腫在形成原因、外觀、癥狀、惡變風險及治療方法等方面存在區別。 1.形成原因:宮頸息肉多因慢性炎癥長期刺激,使宮頸管局部黏膜增生;宮頸囊腫則是宮頸腺管口阻塞,導致腺體分泌物引流受阻形成。 2.外觀:息肉通常為舌狀或水滴狀的贅生物;囊腫一般表現為青白色小囊泡。 3.癥狀:息肉可能引起陰道異常出血、白帶增多;囊腫多數無明顯癥狀,較大時可能有壓迫感。 4.惡變風險:息肉有一定惡變可能;囊腫惡變幾率相對較低。 5.治療方法:息肉多以手術切除為主;囊腫較小且無癥狀時通常無需治療,較大或有癥狀時可行物理治療或手術。 總之,宮頸息肉和囊腫雖然不同,但都需要定期進行婦科檢查,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2024-12-17 19:39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您好!宮頸納囊是慢性宮頸炎的表現,慢性宮頸炎與宮頸癌關系非常密切,在長期炎癥刺激下,少數慢性宮頸炎患者具有惡變傾向,因此對于宮頸納囊不可掉以輕心.主要是每年都要做宮頸涂片檢查,除外宮頸癌及癌前期疾患. 1,對于散在的比較小的宮頸納囊一般不需治療,只要每年檢查即可. 2,對于密集的較小的宮頸納囊或比較大的宮頸納囊,可考慮光療,激光,微波,自凝刀等物理治療. 3,對于較大的突出于宮頸表面的宮頸納囊,可考慮電刀切除治療,也可以采用宮頸Leep刀或BBT射頻消融技術治療. 這些治療方法均無太大痛苦,也基本不會影響宮頸納囊患者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一旦發現宮頸息肉 ,應積極治療 ,一般以手術摘除為主 ,也可用藥物 ,激光等方法 ,摘下的息肉應送病理檢查 ,以排除有否發生惡變.宮頸息肉術后還應定期到醫院復查 ,第一次檢查應在術后3個月左右 ,以后則半年至 1年復查一次.宮頸息肉是可以預防的 ,除做好經期,產后或流產后的保健外 ,日常生活中 ,要注意外陰部衛生 ,防止陰道炎癥和宮頸糜爛.同時要保持性生活衛生 ,此外 ,要勤曬被褥 ,宜穿棉織品內褲并勤洗勤換等.在此基礎上 ,定期的婦女病檢查也是十分重要的. 祝您早日康復!
2013-12-22 18:53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囊腫是B超檢查術語,息肉是內檢的術語,但是囊腫不是等同于息肉,這個是醫學方面。
2013-12-22 18:5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宮頸息肉是由于宮頸慢性炎癥的長期刺激,使宮頸管粘膜局部增生而形成,息肉根部多附著于宮頸外口,或在頸管內,向宮頸外口脫出,常有細長的蒂,質軟而脆,易出血。 宮頸囊腫又稱納氏腺囊腫,是宮頸糜爛在愈合的過程中,新生鱗狀上皮過度增生阻塞宮頸腺管,使腺體內的分泌物不能外流,而潴留在腺體內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腫,一般小而分散,突出在宮頸表面,呈藍白色。如繼發感染后可呈黃色小囊腫。
2013-12-17 18:5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榮偉 醫師
山東省立醫院
三級甲等
耳鼻喉科
-
宮頸息肉是由于宮頸慢性炎癥的長期刺激,使宮頸管粘膜局部增生而形成,息肉根部多附著于宮頸外口,或在頸管內,向宮頸外口脫出,常有細長的蒂,質軟而脆,易出血。 宮頸囊腫又稱納氏腺囊腫,是宮頸糜爛在愈合的過程中,新生鱗狀上皮過度增生阻塞宮頸腺管,使腺體內的分泌物不能外流,而潴留在腺體內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腫,一般小而分散,突出在宮頸表面,呈藍白色。如繼發感染后可呈黃色小囊腫。
2013-12-15 1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