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慶良 副主任醫師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老年病科
-
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島素期間可以適量吃水果,但要選擇合適的種類和控制攝入量。需考慮水果的含糖量、升糖指數、血糖控制情況、個人體質及食用時間等。 1.含糖量:優先選擇含糖量較低的水果,如草莓、柚子、櫻桃等,避免含糖量高的水果,如香蕉、荔枝、桂圓等。 2.升糖指數:選擇升糖指數低的水果,如蘋果、梨、桃等,升糖指數高的水果要少吃,如西瓜、菠蘿等。 3.血糖控制情況:血糖控制良好時可適當吃水果,若血糖不穩定則應暫時避免。 4.個人體質:部分患者可能對某些水果過敏或不耐受,要注意觀察。 5.食用時間:最好在兩餐之間或運動后吃,避免餐后立即食用。 總之,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期間可以吃水果,但要綜合多方面因素進行選擇和控制,同時注意監測血糖,如有異常應及時調整飲食。
2024-12-18 11:05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玉林 主治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糖尿病是由于身體里的血糖過高,所以糖尿病人在吃的方面特別要注意,可以吃一些含糖量少的水果.如西瓜、蘋果、梨、桔子、彌猴桃等含糖量相對較低,
2014-04-29 07:4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您好:糖尿病患者可選的水果有杏,櫻桃,木瓜,蘋果,火龍果,柚子,獼猴桃等.
2010-02-19 16:29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血糖穩定后可以隔天檢測。可以吃上述水果但是要計算到總的攝入量中。
2010-02-13 16:2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關鍵血糖控制好以后才能適量的吃些,具體怎么吃,什么時間吃,吃多少,您可以買一些相關書看一看,下面有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糖尿病的飲食療法 飲食療法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之一,協和醫院向紅丁教授形象地將它比喻為糖尿病“五駕馬車”綜合療法的“駕轅之馬”!五匹馬拉一輛車,駕轅的當然作用非同小可了。這其中的理由可以概括如下:1、飲食質與量直接對血糖及病體康復產生重大影響。通過合理限制食物來控制血糖是一種直接的方法。2、藥物是通過糖代謝組織介導而間接發揮降糖作用。藥物只有建立在成功的食療基礎上,才能更有效、更安全,并減少其劑量和毒副作用。但多數糖尿病人的食療觀點及具體方法卻存在著一些誤解。為了正確認識、全面科學地把握飲食療法,有必要對常見的認識誤區進行分析。 誤解一:食療不如吃藥。迷信藥物,忽視食療是根本性錯誤。為了盡早達到標準療效,切實提高糖尿病人的生存質量,延長壽命,必須采用綜合療法,其中就包括食療。 誤解之二:日常飲食控制食品含糖量最重要。事實上,食品的含糖量是用化學的方法測出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值,無法準確說明和正確描述這種含糖量與人體血糖的關系(即對血糖的影響狀況),能真實反映食物在體內的生理效應的是“血糖指數”。“血糖指數”概念由Jenkins等在1981年率先提出。當時他們將60余種常用食物和簡單糖類做人體試驗,以觀察各種食物對餐后血糖的影響,算出各自占等量葡萄糖在2小時時血糖反應曲線下面積的百分比,作為各種食物的“血糖指數”。結果顯示塊根類蔬菜的血糖指數最高(如土豆高達80%±13%),谷類次之,豆類最低。食物的含糖量與血糖指數未必成正比。顯然,血糖指數比實驗室靜態的化學測定食物中可利用的碳水含物的含量更能真實地反映食物在體內的生理效應,根據血糖指數調節糖尿病飲食將會更準確、更科學。可以說,構成糖尿病飲食質量的首要條件是血糖指數,而不單純是食物的含糖量。 誤解之三:含糖量越低越好、無糖食品最好。糖之于人體具有雙重作用,一是過多則對人體發生毒性作用;二則是供給人體生理代謝及病體康復的首要能量來源。對于病體而言,則更需要合理充足的能量供應,在糖尿病人飲食中糖提供的熱量宜占總熱量的60%左右,否則會影響病體生理代謝活動的供能及糖代謝組織、糖耐量的修復,甚至通過引起糖異生過多而產生酮癥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因此以往的“吃糠咽菜”極端限制糖攝入的饑餓療法很快被醫界淘汰,而以真正不含任何碳水化合物的“無糖”食品為主食,更是不可取。在現實生活中,實際上極難找到真正意義的“無糖”食物,因蔬菜及肉類均含有一定量的糖(碳水化合物)!甚至某些標有“無糖”字樣的食品不但含糖,而且可能含糖量、熱量及血糖指數還較高,如“無純糖”的米面食品含糖量約在60%~70%以上;牛奶粉(全脂)含糖量35%,熱量552千卡;脫脂牛奶粉含糖高達52%,熱量361千卡。故不可盲目地不加限制的食用。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對于“無糖”概念應有清醒的認識,對“無糖”的食品應理智地選擇。“無純糖”不等于“無糖”,市場上食品標示“無糖”是一種極易產生誤導的不科學用語。假如不添加純糖的食品即可稱作“無糖”食品的話,那么我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米、面食品(米飯、面粉、掛面等)均可堂而皇之地稱作“無糖”食品!總之,對于糖攝入量的控制要從血糖指數、糖供熱比值、熱量含量、含糖量幾個重要因素全面、科學地把握。從糖供熱比值的角度而言,食品中所含糖提供的熱量宜占總熱量的60%左右。飲食“含糖量越低越好、無糖更好”的觀念不僅是錯誤的,也是極不科學的。 誤解之四:避免缺乏營養、飲食無需控制。不良生活方式——高熱量飲食、體力支出過少,是糖尿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因而糖尿病的治療應首先杜絕這種不良生活方式,徹底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飲食無需控制”的觀念認為,“人是鐵,飯是鋼,”饑餓就是缺乏營養。其實過量進食并未被吸收利用,多余的糖分停留在血液中,反而加重了病情;還有人認為可采取“血糖高了就加藥”的方法則更是大錯特錯了。熱量超標,血糖過高,最終使血糖難以控制,并發癥層出不窮,不斷增加的超劑量藥物發生繼發性失效且毒副作用日顯,嚴重影響了糖尿病人的生命質量及壽命。這種試圖以超大劑量藥物控制高血糖來保證其隨心所欲飲食的做法,是一種極不可取的短期行為。攝入食品量常以總熱量為限,隨意“吃”不是福,只有科學地吃才能保證健康。 誤解之五:稀飯可隨意喝。稀飯的固形成份多是米、面為主,并含有大量水分,盡管糖含量不高,但其所含碳水化含物(糖)消化吸收速度較快,常會致餐后血糖升速快、升幅高,這是由于血糖指數較高,故應予限制。這類似于土豆雖然含糖量僅16%,但因其血糖指數(80±13%)最高,比含糖量高達73%以上的米面食品還要受到更大的限制一樣。推薦以豆漿(煮沸15分鐘以上)取代普通稀飯(粥),間或添加西紅柿(番茄)雞蛋湯、豆腐腦、冬瓜海米(海菜類)湯等。這些湯類不但血糖指數極低,而且營養豐富,更具有改善脂代謝及抗動脈硬化的作用。 誤解之六:進食既然少,就要保證精。現代食品加工機械及工藝的改進,是人類飲食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其目的本應是為人類提供更為有益健康且感官優良(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其中“有益健康”則是任何食品加工的最重要且是首要的必備條件,它應做到盡量保留原食物的天然營養素質,在此基礎上盡力改善口感。早在1965年美國專家Schroder通過實驗了解到缺鉻對糖代謝及動脈硬化的影響,就已明確提出精制食品對健康的危害,并例舉小麥加工成精制面粉后除營養素大量丟失外,僅微量元素鉻就減少了2/3,這是對糖、脂代謝調節極為不利的因素之一。但遺憾的是,我國到現在為止,很多地區人群仍習慣并熱衷于食用精制小麥粉及其制品,并以這種不利于健康的不良口感習慣作為最高口感標準。甚至有相當多的糖尿病人寧愿犧牲健康以追求這種“精面粉”感官上的滿足。 誤解之七:控制數量最重要。針對糖尿病人的生理病理特點,為了達到食療的最佳效果,在不超出總熱量限制的前提下,應以改善和提高飲食的質量為主,控制數量為輔。改善糖尿病飲食質量必須掌握好以下幾個重要環節:血糖指數要低(50%左右),糖供熱比值占食品總熱量的60%左右,熱量含量每百克約300千卡,含糖量約50%,營養素比普通飯更豐富、平衡,在不超出總熱量前提下,主食基本滿足一般食量病人的飽腹需要。這就要求食物品種要盡量多一些,主食主張采用多種谷類與多種豆類的混合成份。由于某一種谷類食物營養單一且血糖指數與含糖量較高,故不提供單獨食用,又因為精制小麥粉血糖指數及含糖量比全麥粉和任何一種谷類食物都明顯增加,而營養素卻大量丟失,不主張單一食用。因此,不但“吃糠咽菜”之饑餓療法和“飲食無需控制”的隨意飲食主張都是錯誤的,而且“六兩米面”之半饑餓主食方法也不完善,理應采用以“質控”為主,“量控”為輔,以提高和改善糖尿病飲食質量為核心的“質量控制”新方法。 看起來是夠復雜的,但為了治病還必須搞清楚。怎么辦好?糖尿病的綜合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到正規糖尿病專科診治是您較好的選擇。 同齊腎病糖尿病專科門診
2010-02-11 16:29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