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廣林 副主任醫師
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
三級乙等
泌尿外科
-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病毒通過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播,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感染后可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需及時治療和隔離。 1. 病毒特點: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屬于皰疹病毒科,具有親神經性和親皮膚性。 2.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也可通過接觸患者的皰液、被污染的用具傳播。 3. 傳染源:患病者在出疹前 1-2 天至皮疹完全結痂為止均有傳染性。 4. 易感染人群:兒童較為多見,成人感染癥狀往往較重。 5. 感染癥狀:初期可有發熱、頭痛、乏力等癥狀,隨后出現皮疹,皮疹先發于軀干、頭部,逐漸擴散至面部和四肢。 6. 并發癥:可能并發肺炎、腦炎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總之,水痘是一種常見的傳染病,一旦感染應及時就醫,注意隔離,避免傳染他人。
2024-12-17 17:0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關永賢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泌尿外科
-
水痘潛伏期14~16日,前驅期嬰幼兒常無癥狀或癥狀輕微。年長兒可有低熱、頭痛、乏力、胃口不振、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本期持續l~2天。主要是對癥醫治,對免疫功能受損或應用免疫抑制劑醫治的患兒,應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以減輕癥狀和縮短病程。保持手的清潔,剪短指甲,嬰幼兒可戴并指手套,以免抓傷皮膚。一般無合并癥的水痘皮疹,不需做特殊處理,僅對癥醫治。皮膚瘙癢吵鬧時,設法分散其注意力,或用溫水清潔浴、局部涂0.25%冰片爐甘石清潔劑或5%碳酸氫鈉溶液,或口服抗組胺藥物。皰疹破潰時涂1%甲紫,繼發感染者局部用抗生素軟膏,或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有報道用麻疹減毒活疫苗0.3~lml皮下注射1次,48小時內皰疹全部結癡,不再出現新疹,療效明顯。皮疹處用醫治儀照射有止癢、防止繼發感染、加速皰疹干涸及結痂脫落的效果。降低體溫患兒多僅有中、低度發熱,不必用降溫藥物,可控制室溫、多飲水、臥床休息至體溫正常止。同時給予易消化的進食,做好口腔護理。應注意觀察及早發現,并予以相應的醫治及護理。避免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使病情惡化。應用激素醫治其他疾病的患兒一旦接觸了水痘病人,應立即肌注較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0.4~0.6ml/kg或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0.lml/kg,以期減輕病情。已發生水痘,應爭取在短期內遞減,逐漸停藥.預防感染的傳播采取呼吸道隔離至皰疹全部結痂或出疹后7日止。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托幼機構直采用紫外線消毒。避免與易感兒接觸。對高危人群的接觸者可用丙種球蛋白或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肌注。一般無并發癥者可在家醫治護理。護士應上門做好隔離消毒、皮膚護理、防止繼發感染以及病情觀察的指導。
2014-02-10 01:21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水痘是原發性感染,多見于兒童,臨床上以輕微和全身癥狀和皮膚、粘膜分批出現迅速發展的斑疹、丘疹、皰疹與結痂為特征。 [病原學] 本病毒屬皰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徑150~200nm。中心為雙股DNA,其外為20面體核衣殼,衣殼表面有一層脂蛋白包膜,內含補體結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 本病毒僅有一個血清型,可在人胚纖維母細胞、甲狀腺細胞中繁殖,產生局灶性細胞病變,細胞核內出現嗜酸性包涵體和多核巨細胞。人為唯一的宿主。 VZV生活能力較弱,不耐高溫,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劑滅活。但能在皰疹液中-65℃下存活8年。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水痘患者為主要傳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結痂時,均有傳染性。易感兒童接觸帶狀皰疹患者,也可發生水痘,但少見。 (二)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在近距離、短時間內也可通過健康人間接傳播。 (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學齡前兒童發病最多。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于獲得母體抗體,發病較少,妊娠期間患水痘可感染胎兒。病后獲得持久免疫,但可發生帶狀皰疹。 (四)流行特征全年均可發生,冬春季多見。本病傳染性很強,易感者接觸患者后約90%發病,故幼兒園、小學等幼兒集體機構易引起流行。 [發病原理和病理解剖] 病毒由呼吸道侵入,在粘膜上生長繁殖后入血及淋巴液,在網狀內皮細胞系統再次增殖,侵入血液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癥和全身病變,主要損害部位在皮膚,皮疹分秕出現與間歇性病毒血癥有關。隨后出現特異性免疫反應,病毒血癥消失,癥狀緩解。當免疫功能低下時易發生嚴重的全身播散性水痘。有的病例病變可累及內臟。部分病毒沿感覺神經末梢傳入。長期潛伏于脊神經后根神經節等處,形成慢性潛伏性感染。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如患惡性腫瘤,受剌激)病毒被激活,導致神經節炎,并沿神經下行至相應的皮膚節段,造成簇狀皰疹及神經痛,稱為帶狀皰疹。 水痘病變主要在表皮棘細胞。細胞變性、水腫形成囊狀細胞,后者液化及組織滲入形成水皰,其周圍及基底部有充血、單核細胞和多核巨細胞浸潤,多核巨細胞核內有嗜酸性包涵體。水皰內含大量病毒。開始時透明,后因上皮細胞脫落及白細胞侵入而變濁,繼發感染后可變為膿皰。皮膚損害表淺,脫痂后不留瘢痕。粘膜皰疹易形成潰瘍,亦易愈合。水痘個別病例病變可累及肺、食管、胃、小腸、肝、腎上腺、胰等處,引起局部充血、出血、炎細胞侵潤及局灶性壞死。帶狀皰疹受累的神經節可出現炎細胞浸潤、出血、灶性壞死及纖維性變。 [臨床表現] 潛伏期14~16日(10~24日) (一)前驅期嬰幼兒常無前驅癥狀。年長兒或成人可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納差及上呼吸道癥狀,1~2日后才出疹。偶可出現前驅疹。 (二)出疹期發熱同時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點: 1.先見于軀干、頭部,后延及全身。皮疹發展迅速,開始為紅斑疹,數小時內變為丘疹,再形成皰疹,皰疹時感皮膚搔癢,然后干結成痂,此過程有時只需6~8小時,如無感染,1~2周后痂皮脫落,一般不留瘢痕。 2.皮疹常呈橢園形,3~5mm,周圍有紅暈,皰疹淺表易破。皰液初為透明,后混濁,繼發感染可呈膿性,結痂時間延長并可留有瘢痕。 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軀干最多,其次為頭面部及四肢近端。數目由數個至數千個不等。 4.皮疹分批出現,同一部位可見斑疹、丘疹、皰疹和結痂同時存在。 5.口腔、外陰、眼結合膜等處粘膜可發生淺表皰疹,易破潰形成淺表性潰瘍,有疼痛。 當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凝血機制障礙及繼發感染等原因時,常形成非典型水痘。皮疹融合者為大皰型,直徑可達2~7cm,易繼發金葡菌感染和膿毒血癥而死亡;皰疹呈出血性,皮下、粘膜有瘀斑為出血型,可伴有身體其他部位的出血;皮膚大片壞死,全身中毒癥狀嚴重者稱為壞死型;病變播散累及內臟者稱為播散型,多見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妊娠頭三個月內感染水痘,可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稱為先天性水痘綜合癥。 [并發癥] (一)皮膚皰疹繼發感染可引起膿皰疹、蜂窩織炎、敗血癥等。 (二)肺炎成人多為原發性水痘肺炎,發生在出疹后1~5日,兒童常為繼發性肺炎,多發生于病程后期2~3周。 (三)水痘腦炎發病率低于1‰,兒童多于成人,常于出疹后一周發病。臨床表現與腦脊液所見與一般病毒性腦炎相似,病死率約5%,少數有中樞神經系統后遺癥。 (四)其它水痘肝炎、心肌炎、腎炎等均很少見。 [診斷] (一)流行病學對冬春季有輕度發熱及呼吸道癥狀的學齡前兒童,應注意仔細查體,詢問有無與水痘患者的接觸史。 (二)臨床表現根據皮疹的特點,呈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現,各種疹型同時存在,出現粘膜疹,全身癥狀輕微或無,多能確立診斷。 (三)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增高。 2.皰疹刮片或組織活檢,刮取新鮮皰疹基底物用瑞氏或姬姆薩染色檢查多核巨細胞,用酸性染色檢查核內包涵體。 3.病毒分離在起病3天內取皰疹液做細胞培養,其病毒分離陽性率高,后用免疫熒光,酶聯免疫吸咐試驗及放射免疫等方法鑒定。也可取新鮮皰疹內液直接做電鏡檢查。 4.血清抗體檢測可用補體結合試驗等方法測定。 [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一)膿皰病好發于鼻唇周圍和四肢暴露部位。易形成膿皰及黃色厚痂,經搔抓而播散。不成批出現,無全身癥狀。 (二)丘疹樣蕁麻疹系嬰幼兒皮膚過敏性疾病。皮疹為紅色丘疹,頂端有小水皰,無紅暈,分批出現,離心性分布,不累及頭部和口腔。 (三)帶狀皰疹皰疹呈成簇狀排列,沿身體一側的皮膚周圍神經分布,不對稱,有局部疼痛。 [治療] (一)一般處理與對癥治療 呼吸道隔離,臥床休息,加強護理,防止庖疹破潰感染。皮疹已破潰可涂以龍膽紫或新霉素軟膏。繼發感染者應及早選用敏感的抗生素。瘙癢者可給予爐甘石洗劑及抗組織胺藥物。并發肺炎、腦炎按肺炎和腦炎治療。激素一般禁用,當合并有嚴重并發癥時,在應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酌情使用。病前已用激素者應用盡快減量或停用。 (二)抗病毒療法 干擾素,10~20萬μ/日,連用3~5天;其他如阿糖腺苷、無環鳥苷等也可選用。 [預防] 隔離患者至全部皮疹結痂或出疹后7天。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暴曬法消毒。接觸水痘的易感者應留檢3周,也可早期應用丙種球蛋白(0.4-0.6ml/kg)或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5ml,可明顯降低水痘的發病率,減輕癥狀。最近幾年研制的水痘病毒活疫苗,用于正常易感兒童預防有效。
2013-06-01 09:45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