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醫生們,你們好:我是一名小學教師,今年剛工作第二年.我這人本來脾氣就有點大,屬于沖動型的吧.由于小學的教學工作非常的煩瑣,再加上工作壓力比較大,又受一些脾氣比較大的老教師的影響,現在我非常易怒,常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這種情況甚至影響到了我的家庭生活,我父親都說我現在變了.我非常苦惱,如果繼續這樣,不但對自己的生活,身體不利,對孩子的發展也會有不良影響,我該怎么做呢?可不可以吃些去火的中藥調理一下?或是可以有什么心理治療?急望解答,謝謝!第一次問題補充:(2007-1-2716:40:09)通常我每次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發火時,都是因為孩子們不乖,或是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我缺少一顆寬容的心,一顆愛心,不能體諒別人.是嗎?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玉勤 副主任醫師
安徽省胸科醫院
三級
急診科
-
你好,你能夠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證明你還是希望自己能夠改變這種現狀,有一顆向善的心,所以不要太過于內疚。你性格方面的問題,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有遺傳因素,也有后天環境的影響,每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就要學會去改正。你所說的吃中藥調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健胃通氣,讓你心情舒暢,但重要的是自己心態的調整,祝你的以后的生活越來越美滿!
2018-08-10 17:39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環境和你接觸的人是會改變你的性格的,不過這都是因為你的自制力太差了,如果自己可以保持一顆平常心,這些都是不可能發生的,調整好心態,積極地面對生活,保持心情舒暢,多和家人溝通,小學生都比較調皮,關鍵是學會怎樣和他們溝通,祝你健康快樂!
2016-03-10 22:10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不要抱有太大的思想負擔,有時候,一個人明明沒事卻老想著自己有事,結果就真的有病了。變得性格開朗一些,不要太壓抑,充實自己的生活,便不會胡思亂想了。
2016-03-10 21:3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您好,從您所說的資料來看,您有抑郁癥的傾向,這是一種心理障礙,最好的治療方式是心理治療,如果需要幫助可以與我聯系或進入我的科室,再詳細的告訴我們資料,我們會給出詳細的合理的咨詢方案抑郁性神經癥有哪些臨床表現?(1)情緒的改變:患者最突出的癥狀是持久的情緒低落,表現為表情陰郁,無精打采,困倦,易流淚和哭泣.患者常用“郁郁寡歡”,“凄涼”,“沉悶”,“空虛”,“孤獨”,“與他人好像隔了一堵墻”之類的詞來描述自己的心情.患者經常感到心情壓抑,郁悶,常因小事大發脾氣.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多數時間情緒是低落的,即使其間有過幾天或1~2周的情緒好轉,但很快又陷入抑郁.盡管如此,患者抑郁程度一般并不嚴重,情緒反應依然存在,幾句幽默解嘲的警句,能使之破涕為笑.一場輕松的談話,能使之心情暫時好轉.患者本人也能夠覺察到自己情緒上的不正常,但往往將之歸咎于他人或環境.(2)認知改變:患者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對各種娛樂或令人愉快的事情體驗不到愉快,常常自卑,自責,內疚.常感到腦子反應遲鈍,思考問題困難.遇事老向壞處想,對生活失去信心,自認為前途暗淡,毫無希望,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甚至企圖自殺.(3)意志與行為改變:患者意志活動減低,很難專心致志地工作,盡管他們可能有遠大理想和抱負,但很少腳踏實地去做.他們想參與社交,但又缺乏社交的勇氣和信心.患者處處表現被動和過分依賴,心理上的癥結在于不愿負責任.一般說,抑郁性神經癥很少自殺,但也有部分患者感覺活著空虛,人生乏味,聲稱想死.(4)軀體癥狀:約80%的病例,以失眠,頭痛,身痛,頭昏,眼花,耳鳴等軀體癥狀為主向醫生求助.這些癥狀往往給人體訴多而易變的感覺,有些癥狀可以長期存在,但無明顯加重或緩解.這些癥狀多隨著抑郁情緒的解除而消失.
2016-03-10 18:4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你好:情緒亦是一種能量,當其形成了,即使控制了也會通過其他的方式釋放的,問題就出在想“控制”上.情緒的產生是因為我們對一個事情有一個想法,或有一個思維,就有了相應的情緒產生.比如你說的缺少勇氣,沒信心,自責等,都是因為在你過去的生活中經歷過什么,而且產生了一些認知和思維,而這些認知和思維一直在影響著你做事,就會有相應的想法產生,也會有相應的情緒產生.那么,如果你想改變,是需要一個系統的心理咨詢的過程來做性格的調整的,主要是分析一些不合理的認知,思維方式,應對方式的形成過程,重新解釋和理解,新的東西的建立和改變等過程,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如果認可或需要可以和我聯系.
2016-03-10 16:2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注意自我調整即可,同時努力學習或者工作分散注意力即可,祝你永遠健康.
2016-03-10 09:41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