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在跨度長達40年的弗明漢心臟研究(FraminghamHeartStudy)中,研究者對5070例入選時無心血管疾病的對象進行了隨訪調查。在這些人群中,超過60%的研究對象年齡大于40歲后發生了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對于那些年齡超過60歲的研究對象來說,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的發生發展使壽命縮短8~12歲。隨著心肌梗死和卒中治療費用的增加,價-效比已成為重要的評估方法。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在那些心血管事件10年發生危險大于35%的人群中,控制血壓、降脂和抗血小板藥物的聯合治療較僅僅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更有效,針對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顯然需要多因素治療。因此,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患者將來的治療可能包括長期抗血小板治療,1994年ATT研究薈萃結果證實:對廣大的高危患者都應該考慮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進行長期治療,其相對危險降低達25%,這一結果肯定了抗血小板藥物在預防動脈粥樣硬化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必要性,同時在抗血小板藥物中ADP受體拮抗劑優于阿司匹林(比值比為12%)。2002年ATT薈萃研究中包括CAPRIE研究在內的相關臨床研究,這些研究共有35000例患者參加。結果再次證實:在所有高危患者中,抗血小板治療使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事件減少達34%,這就意味著在阿司匹林相對危險降低25%的基礎上又降低了近8.7%,CAPRIE研究是唯一一項氯吡格雷與阿斯匹林直接比較的臨床研究,說明新型ADP拮抗劑氯吡格雷擁有更高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圖2)。阿司匹林劑量為30~1500mg不等,ATT薈萃研究結果指出,阿司匹林劑量小于75mg時療效不確定,反之,當阿司匹林劑量為325~1500mg時也并不能更有效地預防血栓事件的發生。圖2. 不同口服抗血小板制劑相對于阿司匹林的效果
2016-01-30 22:5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在1998年發表的CAPRIE(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缺血性事件危險患者中的比較)研究中,我們了解到了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的重要特征——其常常發生于1個以上的血管床(圖1)。該研究顯示約26%的患者至少在2個血管床有缺血性血管病變,3.3%的患者在所有3個血管床都有病變。同年,F.Guillot和O.Moulard研究估計,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的發生率從1997年到2005年將上升約1/3。發生率的增加部分可以用人口老齡化來解釋,同時還可歸因于首次缺血事件發生后生存率的提高。在2001年,SYusuf醫生及其同事們的研究顯示,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的可能危險因素包括全身狀況紊亂、缺少運動、合并疾病和遺傳因素。這些危險因素中的大多數在西歐和新興工業化社會中尤其常見。圖1. 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常見于1個以上的血管床
2016-01-30 14:56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目前已認識到,心、腦和周圍血管疾病都存在一個共同病理改變,涉及2個獨立過程——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即概括為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這一概念。該術語用來描述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一次不可預測的突然破裂,導致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活化的血小板同時可產生一些炎癥調節因子而導致斑塊破裂。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是致命性疾病,臨床表現可以是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或血管性死亡,大約每3例死亡事件中就有1例死于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
2016-01-30 08:5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