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心肌炎的治療,急性期建議靜點極化液等一到兩周,臥床休息1-3個月,口服藥物3個月到半年,限制運動一年左右.藥物可以應用榮心丸,輔酶Q10,果糖,維生素C等.心肌炎的治療要有信心絕大部分心肌炎患者都可以痊愈,部分會遺留后遺癥,只有很少的患者發展為慢性或者擴張型心肌病。
2015-12-31 05:2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你好,早博是一種提早的異位心博,也叫期前收縮或期外收縮.過早搏動簡稱早搏,系竇房結以外的異位起搏點(心房,心室,房室結區)提前發出激動所致,也稱期前(期外)收縮,可發生于正常人,如過度吸煙,飲酒,喝濃茶,情緒激動.及發熱等均可誘發.常見于多種心臟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和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等病人,洋地黃類藥物,銻劑,奎尼丁,氯仿等毒性作用,低血鉀以及心臟手術或心導管檢查等均可引起.
2015-12-31 01:4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病情分析:您好,您應該積極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治愈后早搏就會消失。
2015-12-30 23:1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積極正規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是關鍵.早博隨疾病的痊愈會消失的.
2015-12-30 11:4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病情分析: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體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心肌非特異間質性炎癥。該炎癥可呈局限性或彌漫性;病程可以是急性、亞急性或慢性。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數可完全恢復正常,很少發生猝死,一些慢性發展的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演變為心肌病。病原體及流行病學:現在發現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所謂嗜心性病毒可以是一組病毒:腸道病毒、粘病毒、腺病毒、麻疹、腮腺炎、乙型腦炎、肝炎、巨細胞病毒等。但是絕大多數病毒性心肌炎是由腸道病毒中的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引起。其中柯薩奇病毒B組的1~5型和A組中的1、4、9、16和23型病毒以及埃可病毒中的6、11、12、16、19、22和25型病毒最為常見。病毒性心肌炎發生于40歲以下患者為多,約為75%~80%,男性多于女性,多發生于秋冬季。病毒性心肌炎以柯薩奇B組病毒引起的最多,近些年來,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生率顯著增高,成為我國當前最常見的心肌炎。現代醫學病理:盡管目前世界對病毒性心肌炎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了,但是隨著現代病毒性心肌炎實驗動物模型和培養搏動心肌細胞感染柯薩奇B組病毒致心肌病變模型的建立,對該病發生機理的闡明已有了很大的發展。以往認為該病過程有二個階段:①病毒復制期;②免疫變態反應期。但是近來研究結果表明,第一階段除有病毒復制直接損傷心肌外,也存在有細胞免疫損傷過程。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改變可分為局灶性和彌漫性心肌炎;實質性和間質性心肌炎。實質性心肌炎是以心肌細胞溶解、壞死、變性和腫脹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變。間質性心肌炎以心肌纖維之間和血管周圍結締組織中有炎性細胞浸潤為主的病理改變。以柯薩奇病毒B3感染的心肌炎病理改變為例,在急性期早期有心肌細胞腫脹,細胞橫紋不清,胞漿染色嗜酸性增強,胞核出現核固縮和核碎裂。早期尚未見炎性細胞浸潤,隨后心肌細胞可發生壞死、崩解、胞核和細胞輪廓消失,周圍出現單核細胞及淋巴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壞死灶中藍色鈣化顆粒物質增多,形成散在點狀、灶性或片狀心肌細胞壞死和炎性細胞浸潤,心臟間質和血管多未受累。部分病毒性心肌炎進入慢性期。其主要病理改變是炎性細胞逐漸減少,纖維細胞開始增多,形成纖維疤痕組織,部分心肌可有增生、肥大,在病灶內可鈣化以及心臟擴大、心內膜增厚及附壁血栓形成等等。在急性或慢性階段,心肌炎均可累及心臟傳導系統,引起傳導阻滯或各種心律失常。無論是實質性心肌炎還是間質性心肌炎,也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肌松軟無力,發生心臟功能減損。第一階段病毒復制期,該階段是病毒經血液直接侵犯心肌,病毒直接作用,產生心肌細胞溶解作用。第二階段免疫變態反應期。對于大多數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慢性期者),病毒在該時期內可能已不存在,但心肌仍持續受損。目前認為該期發病機理是通過免疫變態反應,主要是T細胞免疫損傷致病。中醫學病因病機分析:關于病毒性心肌炎的產生,中醫研究認為該病是由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產生。外因包括有"溫邪"、"毒氣"等外邪以及產生外邪的非時之寒暑、疾風淫雨、山嵐瘴氣等歲時不和的環境因素。關于外邪,《溫疫論》中記載有:"然此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人惡得知是氣也"。該書作者吳又可顯然是將不能直視到,又不能聽到、嗅到的物質定義為氣。即他認為氣的眾多內涵中包含有極為微小物質的一個層面,而使人致病的氣則屬于"毒氣"。中醫認為該病病位于心,病機為:易患本病之人多為年輕未達筋骨隆盛、本氣尚未充滿之時或素體稟賦不足之人。或因肺衛失司,感受溫熱病邪;或為脾胃適逢虧欠,感受濕熱疫毒。凡為熱邪,皆具耗氣傷陰的特點。熱耗氣于心脈,則致心氣虛衰,并可繼發氣虛帥血無力的氣虛血瘀之變。這一類病癥表現有心悸怔忡,氣短懶言,神疲乏力,胸痛胸悶,舌紅或暗,脈軟少力或結代。熱傷陰于心血,則可使心陰不足,表現為五心煩熱,口干及心神不寧、夜寐欠安,脈細數,舌紅少津等癥。總之本病以稟賦不足或心肺脾腎有不同程度虧虛為本,溫熱邪氣、濕濁瘀血為標,正邪交爭,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病理過程。當溫熱或濕熱病邪耗氣傷陰至極,則又可變生陽虛陰衰的陰陽兩虛重癥,臨床表現為喘息胸滿不得臥,浮腫乏力不能行,脈虛結代,或遲緩。
2015-12-30 09:23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