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滿月仍有黃疸是何原因?
我表妹生了個小女孩,她剛出生的時候臉色有一點黃,可能是營養不良吧,可是到了她剛滿月的時候臉色卻更黃了,看過醫生說是小兒黃膽,于是開了點藥,吃了幾天,那個黃是退得很慢. 我有點不明白,我從網上了解過,那個小兒黃膽不是小孩剛出生的時候才會有的,而且會自行消息的,為什么她卻在滿月了還會有這個病呢?第一次問題補充:謝謝醫生如此詳細的解釋,不過我還是有一點不明白:什么是母乳性黃疸?為什么BB吃奶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現在不都是提倡母乳嗎?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小兒滿月仍有黃疸,可能是母乳性黃疸、感染、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膽道閉鎖、遺傳代謝性疾病等因素所致。 1. 母乳性黃疸:因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影響膽紅素代謝,導致黃疸持續。這種情況一般不嚴重,暫停母乳后黃疸會減輕。 2. 感染:如敗血癥、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可影響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 3.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激素缺乏,影響膽紅素代謝。 4. 膽道閉鎖:膽汁排泄不暢,膽紅素淤積。 5. 遺傳代謝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癥、果糖不耐受等,影響膽紅素正常代謝。 總之,小兒滿月仍有黃疸需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家長應密切觀察孩子的情況,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護理。
2025-02-19 22:4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你好:剛出生的新生兒有一半以上會有黃疸,正常的生理性黃疸是在第2~3天開始,在第1~2星期消失。如果出生第一天就出現黃疸或在出生二星期內黃疸太高,應該要檢查有無細菌感染或溶血性等疾病。如果超過兩星期大還有黃疸,稱做嬰兒延滯性黃疸。常見的原因有因喝母奶造成、細菌感染、新生兒肝炎,較罕見的原因有膽道閉鎖、新陳代謝疾病,務必要請小兒科醫師做詳細檢查。如果是因喝母奶引起,暫停母奶2~3天,黃疸會很快降低。黃疸降低后繼續喂母奶,黃膽可能會稍微升高。很多媽媽停止喂母奶,在黃疸下降后就不敢再喂母奶,實在很可惜。其實因為喝母奶而引起的黃疸并不會傷害嬰兒,所以衛生單位并不贊成因此而停止喂母奶。延滯性黃疸也要先考慮細菌感染、新陳代謝疾病。另外很重要的,延滯性黃疸一定耍區分是新生兒肝炎或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是由于病毒等造成肝細胞發炎,膽道閉鎖是肝外膽道不明原因纖維化而阻塞,于是疸汁無法排泄到十二指腸,而造成肝硬化。臨床癥狀表現兩個疾病很相似,不容易區分。現在高雄長庚醫院換肝相當出名,這些換肝的病人大部分是因膽道閉鎖而引起肝硬化的小孩,所以膽道閉鎖是相當不好的病,而新生兒肝炎預后相當好。膽道閉鎖如果能在三個月之前正確診斷,及時做膽道矯正手術,在手術成功后,只有1/4~1/3的病患可避免日后再換肝,而其余的病患在數年后仍然會因肝硬化而難逃換肝的命運。父母在寶寶出生后的幾個月,一定要留意寶寶大便的顏色。通常膽道閉鎖排出的大便顏色很白,而新生兒肝炎的顏色是黃色的,但這并不是絕對的,一定要給醫師做詳細的檢查。在新生兒滿月回小兒科做健康檢查時,醫師應該要注意嬰兒有無黃膽并仔細詢問大便的顏色,希望能盡早診斷膽道閉鎖。我的回答你可以參考。
2015-12-26 12:2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新生兒出生后2-3天起,皮膚會出現輕度黃染,眼的鞏膜也發黃,這種黃疸在出生后第4-6天達到高峰,以后逐漸減退,直到消失。這種現象在多數新生兒都會發生,而且黃疸的程度都不太重,其血膽紅素小于12mg/L,不會給小兒帶來不適和異常,故稱為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新生兒生后紅細胞較成人多且壽命短,過多的紅細胞破壞釋放出膽紅素,膽紅素進入肝臟后因γ-蛋白少,不易形成結合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增多而形成黃疸。另外,由于新生兒的葡萄糖醛酰轉移酶缺乏,因而又不能過多地把未結合膽紅素轉變為結合膽紅素,從而黃疸滯留。在腸道內的結合有一部分又可成為未結合膽紅素,這種膽紅素有被重吸收,加重了黃疸。所有這些原因累加起來形成了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 發生了生理性黃疸,年輕的父母不必緊張。如果血膽紅素局限在12mg/L以內,不會超出生理性黃疸的范圍,不會給小兒造成影響,不用特別處理。如果血膽紅素超出了12mg/L,則認為是病理性黃疸,需要在醫生的幫助下分析黃疸發生的原因,并在必要的時候采取治療措施。
2015-12-26 01:1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大多數孩子都有的,一般在出生的2-3天出現。但如果黃疸在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增加得過快、退而復現及持續時間過長,都屬于病理性黃疸。您提到的寶寶在滿月時還有皮膚黃染,那就是病理性黃疸,而與不考慮與營養不良有關。如果孩子是母乳喂養的,有可能是母乳性黃疸,建議暫停母乳喂養三天觀察,如果黃疸消退明顯,那就比較肯定了。如果排除母乳性黃疸,而吃藥黃疸又退得慢,可以用藍光照射治療退黃的。不知道這樣回答可以解答您的問題了嗎?
2015-12-26 00:06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你好,小兒黃疸退黃消疸黃疸,是指皮膚發黃,眼睛發黃、小便色黃的一類疾病:新生兒黃疸則指小兒出生后周身皮膚、雙眼、小便都發黃為特征的疾病,中醫稱之為胎黃。中醫一般將黃疸分為陰黃和陽黃。陽黃是熱毒實邪所為,其黃如桔色鮮明。陰黃為寒濕所致,其黃色晦暗。但臨床發現僅用陰黃、陽黃尚不能全面反映其復雜病情,所以臨床一般將小兒黃疸分為濕熱型、熱毒型、瘀滯型、脾濕型四種。 濕熱型黃疸可見到小兒皮膚黃而鮮明,其色如枯色,伴見發熱、煩躁、啼哭、口渴、嘔吐、尿黃、便秘等癥狀,常用茵陳、梔子、大黃、黃芩、車前子、竹茹、陳皮等中藥治療,也可使用茵梔黃注射液靜點,每日1次熱毒型黃疸的發黃多在生后較晚的時間出現,伴見高熱、煩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此型—般病情較重,多為核黃疸病人。中成藥可灌服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湯藥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梔子、黃連、茵陳、菖蒲、大黃、鉤藤等藥,水煎服。若患兒已昏迷則中藥灌不進去時,可用茵陳、梔子、大黃、甘草煎湯,保留灌腸,一日一次,或采用針灸,西藥搶救等辦法綜合治療。 瘀滯型黃疽可見面目及全身發黃,黃色較深且晦暗,并逐漸加重,身體消瘦,飲食減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膚出血而見瘀斑瘀點等,中醫認為此為熱邪深入,傷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療要活血化瘀,養肝健脾,中藥可用柴胡、赤芍、白芍、當歸、桃仁、紅花、川芎、佛手、陳皮、茯苓、山藥、雞血藤等藥物。 脾濕型黃疸的小兒皮膚發黃,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無華,體質消瘦,乏力納少,大便溏軟,四肢欠溫,治療可用健脾化濕、和中之法,中藥可用茵陳、白術、干姜、黨參、山藥、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藥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劑等。 總之,新生兒黃疸多有不同,應在嬰兒出生后密切觀察,其皮膚黃疸的變化。對于膚黃過早出現或逾期不退者和黃疸逐漸加重者,或黃疸退后復出者,應特別注意并及時就診。當嬰兒出現黃染時,還要注意觀察小兒精神、呼吸、吃奶、大便顏色等情況,以便及早發現病理性黃疸,及早治療。
2015-12-25 21:11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達20%~30%。也已成為住院新生兒高膽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乳喂養的嬰兒在生后4~7天出現黃疸,2~4周達高峰,第2個月逐漸消退,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黃疸期間若停喂母乳3~4天,黃疸明顯減輕。本病預后良好,嚴重者才需治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