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寶寶鼻翼兩側偶有發黃,黃疸是否未愈?
關于新生兒黃疸?想得到怎樣的幫助:我家寶寶出生幾天后,臉上出現了黃疸,之后經常給孩子曬太陽喝葡萄糖水,都不見起效,寶寶滿月的時候黃疸仍然比較嚴重。后來去醫院檢查,查了肝功,現在化驗單不在手邊上,沒法描述化驗值。醫生說總膽紅素偏高,有可能是阻塞性黃疸,給開了消炎利膽片。一個星期后復查,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值都降低了,繼續吃了一個下星期的藥,寶寶臉上的黃疸明顯消失了,只是有時候鼻翼兩側還看起來有點黃。現在寶寶馬上就三個月了,鼻翼兩側偶爾看起來仍然有點黃,寶寶能吃能睡,也很乖,無異常。請問醫生,寶寶現在這種情況是否還是存在黃疸問題?還需要去醫院就醫嗎?需要吃點藥嗎?懇請醫生幫助。。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三個月寶寶鼻翼兩側偶爾看起來仍有點黃,可能是黃疸未完全消退,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膽紅素代謝尚未完全恢復正常、母乳性黃疸、感染未完全控制、肝膽疾病未徹底治愈、貧血等。 1.膽紅素代謝:新生兒膽紅素代謝能力較弱,可能恢復較慢,需要繼續觀察。 2.母乳性黃疸:如果一直母乳喂養,可能存在母乳性黃疸,可暫停母乳觀察。 3.感染因素:之前的感染可能未完全控制,影響膽紅素代謝。 4.肝膽疾病:雖然治療后好轉,但仍可能未完全康復。 5.貧血:貧血可能導致皮膚看起來發黃。 鑒于寶寶的情況,建議家長帶寶寶去醫院復查膽紅素指標,以確定是否仍存在黃疸問題。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綜合判斷,并給出相應的建議。如果膽紅素仍偏高,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2025-01-09 16:0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您好,寶寶黃疸主要是體內濕熱太重引起的,與在母體內溫度高有關。。您可以適當給寶寶吃點茵梔黃顆粒,清熱利濕。另外寶寶媽媽用茵陳,梔子,白茅根泡水喝代茶飲,通過母乳幫助寶寶去黃。寶寶媽媽忌辛辣,油炸
2015-12-10 17:1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1,建議到當地醫院檢查肝功,肝膽B超明確原因,明確原因后才能確定進一步治療方案的,祝早日康復你好,病理性黃疸一般是由其他疾病并發而成,一般患者患有肝膽疾病,所以是需要治療的。
2015-12-10 09:2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我們只是根據你所說的情況我們只是根據你所說的情況而給你建議,但是具體用藥是由當地醫院的醫生決定的,主要是以當地醫院醫生的處方為主!所以說具體怎么治療請你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看一下,然后再確定治療方按!
2015-12-10 07:1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您好:(一)生理性黃疸 由于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約50%~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于生后2~3天內出現黃疸,4~5天達高峰;一般情況良好,足月兒在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延到3~4周。目前對民既往沿用的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素上限值,即足月兒<205.2μmol/L(12mg/dl)和早產兒<257μmol/L(15mg/dl),已經提出異議,因較小的早產兒即使膽紅素<171μmol/L(10mg/dl),也可能發生膽紅素腦病。國外已規定足月兒血清膽紅素<220.59μmol/L(12.9mg/dl)為生理性黃疸的界限;國內學者通過監測發現正常足月兒生理性黃疸的膽紅素值上限在205.2~256.5μmol/L(12~15mg/dl)之間,超過原定205.2μmol/L者占31.3%~48.5%,,早產兒血清膽紅質上限超過256.2μmol/L者也占42.9%,故正在通過全國性協作調研擬重新修訂我國生理性黃疸的診斷標準。 (二)病理性黃疸 常有以下特點:①黃疸在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②重癥黃疽,血清膽紅素>205.2~256.5μmol/L,或每日上升超過85μmol/L(5mg/dl);③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④黃疸退而復現;⑤血清結合膽紅素>26μmol/L(1.5mg/dl)。對病理性黃疸應積極查找病因,引起病理性黃疸的主要原因有: 1、感染性 (1)新生兒肝炎:大多為胎兒在宮內由病毒感染所致,以巨細胞病毒最常見,其他為乙型肝炎、風疹、單純皰疹、柯薩基、EB病毒、李斯特菌、梅毒螺旋體、弓形體等。感染可經胎盤傳給胎兒或在通過產道分娩時被感染。常在生后1-3周或更晚出現黃疸,病重時糞便色淺或灰白,尿色深黃,患兒可有厭食、嘔吐、肝輕至中度增大。 (2)新生兒敗血癥。 2.非感染性 (1)新生兒溶血癥。 (2)膽道閉鎖目前已證實本癥多數是由于宮內病毒感染所導致的生后進行性膽管炎、膽管纖維化和膽管閉鎖;若管壁薄弱則形成膽總管囊腫。多在出生后2周始顯黃疸并呈進行性加重;糞色由淺黃轉為白色,肝進行性增大,邊硬而光滑;肝功改變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3個月后可逐漸發展為肝硬化。 (3)母乳性黃疸:大約1%母乳喂養的嬰兒可發生母乳性黃疸,其特點是非溶血性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常與生理性黃疸重疊且持續不退,血清膽紅素可高達342μmol/L(20mg/dl),嬰兒一般狀態良好,黃疸于4~12周后下降,無引起黃疸的其他病因可發現。停止母乳喂養后3天,如黃疸下降即可確定診斷。目前認為是因為此種母乳內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過高,使膽紅素在腸道內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黃疸;已有學者認為是此種母乳喂養患兒腸道內能使膽紅素轉變為尿、糞膽原的細菌過少所造成。 (4)遺傳性疾病: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陷在我國南方多見,核黃疸發生率較高;其他如紅細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半乳糖血癥、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囊性纖維病等。 (5)藥物性黃疸:如由維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藥物引起者。
2015-12-10 05:15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