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肌肉萎縮伴陳舊性骨折無法站立,原因不明,咋回事?
全身肌肉萎縮,有成舊性骨折,不能站立,四肢能活動。有食欲,大小便正常。查不出來,20年前有摔傷。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戴湘庭
南京市大廠醫院
二級
內科
-
全身肌肉萎縮且伴有陳舊性骨折不能站立,但四肢能活動,可能與神經損傷、營養不良、肌肉疾病、長期缺乏運動、內分泌紊亂等有關。 1.神經損傷:神經對肌肉的支配出現問題,可能源于外傷、炎癥等,導致肌肉失去神經的營養和支配,逐漸萎縮。常見的如周圍神經炎。 2.營養不良:蛋白質、維生素等攝入不足,無法滿足肌肉的代謝和修復需求,引發肌肉萎縮。 3.肌肉疾病:如肌營養不良癥、多發性肌炎等,會直接影響肌肉的結構和功能。 4.長期缺乏運動:肌肉得不到有效的刺激和鍛煉,逐漸萎縮無力。 5.內分泌紊亂: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影響肌肉代謝。 6.其他:遺傳因素、中毒等也可能導致此類癥狀。 出現這種情況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進行全面的檢查和評估,包括神經電生理檢查、血液生化檢查、影像學檢查等,以明確病因,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同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營養和適度的肢體活動。
2025-01-08 20:3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你的病情完全是由于你摔傷而留下的。建議你還是到正規點的大醫院去做一個具體點的檢查,這樣醫生會給到你治療的方案的。
2015-12-08 18:3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運動神經元病是以損害脊髓前角,橋延腦顱神經運動核和錐體束為主的一組慢性進行性變性疾病。臨床以上或(和)下運動神經元損害引起的癱瘓為主要表現,其中以上、下運動神經元合并受損者為最常見。一、VitE和VitB族口服。二、ATP100mg,肌注,1/d;輔酶A100μ,肌注,1/d;胞二磷膽堿250mg,肌注,1/d,可間歇應用。三、針對肌肉痙攣可用安定2.5~5.0mg,口服,2-3次/d;氯苯氨丁酸(Baclofen)50~100mg/d,分次服。四、可試用于治療本病的一些藥物,如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干擾素,卵磷脂,睪酮,半胱氨酸,免疫抑制劑以及血漿交換療法等,但它們的療效是否確實,尚難評估。五、患肢按摩,被動活動。六、吞咽困難者,以鼻飼維持營養和水分的攝入。七、呼吸肌麻痹者,以呼吸機輔助呼吸。八、防治肺部感染。
2015-12-08 15:3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重癥肌無力是神經肌肉接頭處傳遞障礙的慢性疾病,乙酰膽堿受體(AChR)抗體是導致其發病的主要自身抗體,主要是產生Ach受體抗體與Ach受體結合,使神經肌肉接頭傳遞阻滯,導致眼肌、吞咽肌、呼吸肌以及四肢骨骼肌無力,也就是說支配肌肉收縮的神經在多種病因的影響下,不能將“信號指令”正常傳遞到肌肉,使肌肉喪失了收縮功能,臨床上就出現了眼瞼下垂、復視、斜視,表情肌和咀嚼肌無力,表現為表情淡漠、不能鼓腮吹氣等,延髓型肌無力則出現語言不利、伸舌不靈、進食困難、飲食嗆咳,和四肢肌無力。本病的病因是全身性的,但影響的肌肉因有所側重就會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西醫治療肌無力主要是應用抗膽堿酯酶藥物及免疫抑制劑。 1、抗膽堿酯酶藥物有新斯的明、吡啶斯的明、酶抑寧或稱美斯的明,這些藥物的副反應有瞳孔縮小、多口水、出汗、腹痛、腹瀉等,可以同時服用阿托品以對抗。 2、免疫抑制劑主要有皮質類固醇激素及環磷酰胺等。 3、手術療法適合于胸腺瘤患者。
2015-12-08 12:3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您好運動神經元病,目前國內沒有醫院可以治療,去了許多大型醫院,還是逐漸惡化。我建議用營養素調理,以刺激神經傳輸的原理試一試,得了這種病,如果只是單純地在醫院進行系列的治療,是沒什么效果的,希望患者能夠妥善把握好自己,不要把自己的生命輕易交付給現在的以贏利性為目的的醫院的醫生手里才好。
2015-12-08 03:3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運動神經元病? 運動神經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組病因未明的選擇性侵犯上下兩級運動神經元的慢性進行性變性疾病。病變范圍包括脊髓前角細胞、腦干后組運動神經元、皮質錐體細胞及錐體。臨床特點為下運動神經元損害引起的肌萎縮、肌無力和上運動神經元(錐體束)損害的體征并存臨床上分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癥、進行性脊肌萎縮癥、進行性延髓麻痹及原發性側索硬化。感覺系統和括約肌功能一般不受影響。最常見的MND類型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sclerosis,ALS)呈全球性分布,年發病率約2/10萬,人群患病率(4~6)/10萬同90%以上為散發病例。成人MND通常在30~60歲起病,男性多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