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心律失常是心臟搏動的起源或傳導異常所引起的心跳節律或頻率的改變,病人常表現有心慌、氣短、胸悶、頭暈頭痛、耳鳴、健忘、乏力等癥狀。下面我們看看中醫如何治療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危害
心律不齊可使血液循環失常
當發生心律失常時,心房和心室收縮程序改變,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虛、胸悶、無力等癥狀。
帶來竇性停搏、竇房阻滯,和心動過緩
血液循環失常也是心律失常的一種表現,當發生心律失常時,心房和心室收縮程序改變,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虛、胸悶、無力等癥狀。心律失常可導致瘁死:發生瘁死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動過速、室顫及傳導阻滯引起瘁死的發生率最高。
導致腎循環血管收縮,引起腎缺血
頻發房性或室性早搏可引起腎血流量平均減少8%~10%,房性心動過速和伴有快速心室率的房顫及室性心動過速的患者,其腎血流量分別減少18%、20%、60%,導致腎循環血管收縮,引起腎缺血,其癥狀包括少尿、蛋白尿、氮質血癥等。
心律不齊可導致猝死
發生猝死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動過速、室顫及傳導阻滯引起瘁死的發生率最高。
阿-斯綜合征發作
由心律失常所致的腦循環血流減少,對于具有正常腦血管的患者來說,尚易于耐受,但在腦動脈有病變的患者中,則將出現腦血管功能不全的癥狀和體征,如眩暈、乏力、視力模糊、偏盲、驚厥、暈厥、局部麻痹或輕癱,甚至抽搐和精神異常。心率極慢的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患者,常由于腦血流量的減少而產生暈厥和抽搐,臨床上習慣稱為阿-斯綜合征發作。
中醫如何治療心律失常
氣滯血瘀:
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痛如針刺,或見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治宜理氣活血,化瘀通絡,方選桃仁紅花煎或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芎、延胡索、青皮、生地黃、當歸、桂枝、甘草;中成藥有血府逐瘀膠囊等。
氣陰兩虛:
心悸不安,氣短乏力,動則加劇,胸悶,口干耳鳴,失眠多夢,自汗盜汗。舌淡或淡紅,苔少,脈細。治宜益氣養血,活血安神,方選天王補心丹:人參、玄參、丹參、茯苓、五味子、遠志、當歸、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生地、朱砂;中成藥有天王補心丸、參松養心膠囊、穩心顆粒等。
心脾兩虛:
心悸氣短,面色不華,倦怠乏力,眩暈健忘,睡眠不安,思慮勞心則甚。唇舌色淡,脈細弱。治宜補血養心,益氣安神,方選歸脾湯:當歸、龍眼肉、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酸棗仁、茯神、遠志、木香;中成藥有歸脾丸、養血安神丸、柏子養心丸等。
水飲凌心:
心悸眩暈,喘促難臥,胸悶脘痞,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渴不欲飲,惡心吐涎。舌淡,苔白滑,脈弦滑。治宜振奮心陽,化氣行水,方選苓桂術甘湯加味:桂枝、茯苓、炙甘草、白術、陳皮、附子、黃芪、葶藶子、紅花、生姜;成藥有芪藶強心膠囊等。
陰虛火旺:
心悸不寧,煩燥少寐,頭暈目眩,口燥咽干,或口舌糜爛,五心煩熱,盜汗,腰酸稀軟。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火,養心安神,方選朱砂安神丸合知柏地黃丸化裁:朱砂、黃連、生地黃、當歸、炙甘草、知母、黃柏、熟地、山藥、山萸肉、牡丹皮;中成藥有朱砂安神丸、知柏地黃丸等。
心虛膽怯:
心悸,善驚易恐慌,坐臥不安,少寐多夢易醒,煩躁。舌苔薄白,脈動數或虛弦。治宜鎮驚定志安神,方選安神定志丸加味:龍齒、茯苓、茯神、黨參、遠志、石菖蒲、琥珀、磁石、五味子;成藥有安神定志丸等。
痰火擾心:
心悸時發時止,受驚易作,胸悶郁熱,煩躁不安,痰多泛惡,失眠多夢,口干苦,便秘,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治宜清熱化痰,寧心安神,方選黃連溫膽湯加味:黃連、半夏、陳皮、生姜、竹茹、枳實、甘草、全瓜蔞、苦參、黃芩、龍骨、牡蠣;中成藥有礞石滾痰丸、牛黃清心丸等。
心陽不振:
心悸不安,動則益甚,胸悶氣短,面色蒼白,形寒肢冷,畏寒喜暖,自汗。舌淡白,脈沉細而數或虛弱。治宜溫補心陽,安神定悸,可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味:桂枝、炙甘草、龍骨、牡蠣、人參、附子、紅花;中成藥有參附注射液、心力丸、參桂膠囊等。
心律失常預防措施
心律失常如何預防?
1、預防誘發因素:一旦確診后病人往往高度緊張、焦慮、憂郁,嚴重關注,頻頻求醫,迫切要求用藥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誘因的防治,常造成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常見誘因:吸煙、酗酒、過勞、緊張、激動、暴飲暴食,消化不良,感冒發燒,攝入鹽過多,血鉀、血鎂低等。病人可結合以往發病的實際情況,總結經驗,避免可能的誘因,比單純用藥更簡便、安全、有效。
2、保持穩定的情緒: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精神放松,不過度緊張。精神因素中尤其緊張的情緒易誘發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避免過喜、過悲。過怒,不計較小事,遇事自己能寬慰自己,不看緊張刺激的電視,球賽等。
3、自我監測: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時,病人自己最能發現問題。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癥狀,若能及時發現及時采取措施,可減少甚至避免再發心律失常。心房纖顫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稱前驅癥狀,如心悸感,摸脈有“缺脈”增多,此時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對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療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當發生時用以往的經驗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病人,發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惡心嘔吐,或深呼吸動作,或壓迫眼球可達到刺激迷走神經,減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馬上轉復。
4、合理用藥:心律失常治療中強調用藥個體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議而自行改藥、改量。這樣做是危險的。病人必須按醫生要求服藥,并注意觀察用藥后的反應。有些抗心律失常藥有時能導致心律失常,所以,應盡量少用藥,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檢查身體:定期復查心電圖,電解質、肝功、甲功等,因為抗心律失常藥可影響電解質及臟器功能。用藥后應定期復診及觀察用藥效果和調整用藥劑量。
6、生活要規律: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保證睡眠。因為失眠可誘發心律失常。運動要適量,量力而行,不勉強運動或運動過量,不做劇烈及競賽性活動,可做氣功、打太極拳。洗澡水不要太熱,洗澡時間不宜過長。養成按時排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飲食要定時定量。節制性生活,不飲濃茶不吸煙。避免著涼,預防感冒。不從事緊張工作,不從事駕駛員工作。
(責任編輯:鄧瑩瑩 )
心律失常是心臟搏動的起源或傳導異常所引起的心跳節律或頻率的改變,病人常表現有心慌、氣短、胸悶、頭暈頭痛、耳鳴、健忘、乏力等癥狀。下面我們……詳細>>
中醫認為治病不如防病,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下面就說說中醫對待心率失常有什么預防的手段。心律失常的癥狀都有哪些:1……詳細>>
中醫認為治病不如防病,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下面就說說中醫對待心率失常有什么預防的手段。詳細>>
心律失常是心臟搏動的起源或傳導異常所引起的心跳節律或頻率的改變,病人常表現有心慌、氣短、胸悶、頭暈頭痛、耳鳴、健忘、乏力等癥狀。下面我們……詳細>>
對于小兒心律失常的治療,應該首選確定噶并原因及時病情程度,給與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心律失常的發病突然無規律,如果治療不當,很容易給患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