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傷寒或說傷寒病,原先出自中醫學的范疇,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而在現代西醫學傳入東方后,其中細菌學有種傷寒桿菌(Salmonellatyphi)造成之疾病,亦稱為傷寒病。中西醫學對傷寒的概念并不相同,不可混淆。
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傷寒病,常稱“傷寒熱”其癥狀包括高燒,可達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癥狀有腹痛、嚴重腹瀉、頭痛、身體出現玫瑰色斑(rose spot)等。腸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嚴重的并發癥。其傳染途徑為糞口途徑,傳染力很高。
在19世紀50年代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時,因傷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戰傷而死亡的10倍。傷寒可引起高熱和腸道出血,具有很高的傳染性。
到了1898年,盡管這種疾病在當時仍然無法治愈,賴特卻研制出了傷寒疫苗。在次年爆發的布爾戰爭期間,士兵死于傷寒者仍然要5倍于因戰傷而死亡者。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種疫苗得到了采用。數百萬的士兵因戰壕內惡劣的條件而死亡,但死于傷寒的只有100人。
1907年,廚師瑪莉·馬龍造成傷寒瑪莉事件,可說是醫學史上有名的案例。一個賴特未能預料到的問題是“傷寒瑪莉”。瑪莉這位婦女是位廚師,她所到之處都引發了傷寒的蔓延,盡管她本人并未患病,但卻把所攜帶的病菌傳染給了吃她食物的人。當最終被證實為傳播病菌的人后,她被扣留并終生隔離。
傷寒常見的傳染源為遭病菌污染的水源,或者是被傷寒病人或帶菌者接觸過的食物。今天,傷寒可用抗生素治愈。現代醫學采取的抗生素有安比西林(ampicillin)、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劑(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fluoroquinolone類如ciprofloxacin。
傷寒桿菌屬沙門氏菌屬,革蘭染色陰性,呈短粗桿狀,體周滿布鞭毛,運動活潑,在含有膽汁的培養基中生長較好,因膽汁中的類脂及色氨酸可作為傷寒桿菌的營養成分。傷寒桿菌的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能使人體產生相應的抗體。由于O及H抗原的抗原性較強,故可用于血清凝集試驗(肥達反應,Widal reaction),以測定血清中的O及H抗體的效價來輔助臨床診斷。菌體裂解時可釋放強烈的內毒素,是傷寒桿菌致病的主要因素。利用沙門菌的invA基因和鞭毛素基因用PCR方法擴增進行分子雜交,可以檢出3~300活菌細胞,達到敏感和特異的效果。
(責任編輯:林銀珍 )
文章關鍵詞:
傷寒桿菌,不曉得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聽說這一名詞。實際上,傷寒桿菌是很容易受到感染的,它常常會隨著糞便或者尿液排出體外,再通過一些小蒼蠅……詳細>>
地方性斑疹傷寒(endemic typhus) 又稱蚤傳或鼠型斑疹傷寒,是由莫氏立克次體引起,通過鼠蚤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病人是唯一的傳染……詳細>>
疳積散是一種治療疳積蟲積,心跳驚嚇、面黃肌瘦,不思飲食,易哭易怒、磨牙挖鼻、化痰定驚,大便閉周的藥品。詳細>>
炭疽桿菌(Bacillus anthraci)屬于芽孢桿菌屬,是引起某些家畜、野獸和人類炭疽病(人畜共患)的病原菌。發病率最高的是牛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