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嬰兒濕疹中醫稱奶癬,又名「胎斂瘡」。多為體質過敏,為風濕所襲,搏于氣血而發。分干、濕二型。起初形如粟粒,散在或密集,疹色紅,搔之起白屑,其形如癬疥而不流津水的,為「干斂瘡」,偏于風熱盛。如皮膚起粟,搔癢無度,破則流水,浸淫成片,甚至可以延及身體其它各部,為「濕飲瘡」,偏于濕熱重。此證常使患兒躁煩,睡臥不安,病久皮膚可有苔癬樣變化,若皮損滲出液減少,膚紅減退,為好轉的現象。本病即「嬰兒濕疹」。多見于肥胖嬰兒,通常在生后第二或第三個月開始發生。好發于顏面及皮膚皺褶部,也可累及全身。一般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輕至痊愈。但也有少數病例繼續發展至兒童期甚至成人期。當您的孩子得了此病,別擔心,在下面將為你介紹幾個治療方法。
一、西醫
1、內治法:
服用非那根糖漿或苯海拉明糖漿,也可與復方維生素B糖漿、維生素C等一起服用。
具體做法是,0.2%苯海拉明糖漿1-2毫克/公斤體重/日分3-4次口服。或用撲爾敏0.35毫克/公斤體重/日,分3-4次口服。
2、外部:
局部可搽2.5%地塞米松冷霜、氧化鋅糊劑,冬季可加用10%魚肝軟膏或50%甘油。
如果皮膚損害表現為化膿發炎,應使用紅霉素眼膏或其它抗生素軟膏。在使用時要搽得薄一些,每天搽3次為宜。
糜爛滲出者可外用3%硼酸溶液濕敷再外搽氧化鋅油,滲液減少時外涂硼鋅糊,每天2-3次
干燥型者可外搽2-5%黑豆餾油或煤焦油軟膏或涂可的松膚輕松軟膏,每日2-3次。
二、中醫
中藥治療
1、黃柏面30克,寒水石面15克,青黛面3克。將藥物用香油調涂患處,每日搽2次。
2、黃連30克,枯礬15克。將藥物共研細末加凡士林適量,配成軟膏外涂患處。
3、地骨皮30克,鮮女貞葉60克,川黃柏15克,青黛30克,生大黃30克,松花粉30克,枯礬9克。將前鮮女貞葉及地骨皮煎湯,放至溫熱后洗患處,洗后用毛巾吸干水分,將后面5味藥共研成的極細粉搽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連續使用3-5天可治愈。 中藥治療奶癬——方二:
4、生大黃12克,川連12克,黃柏12克,苦參12克,蒼耳子12克。將藥物加水煎湯,外洗患處。每日3次,每次15分鐘。若滲出液量多,可加枯礬15克。
5、茶葉末30克。將藥物加水煎湯,趁熱外洗患處。之后用藥物敷患處。每日2-3次。適用于皮膚褶皺出現紅腫潰爛的濕疹
6、僵蠶適量。去嘴研磨,加水煎湯,外洗患處。1日1次或2日1次。可給濕疹患兒服用非那根糖漿或苯海拉明糖漿,也可與復方維生素B糖漿、維生素C等一起服用。局部可搽2.5%地塞米松冷霜、氧化鋅糊劑,冬季可加用10%魚肝軟膏或50%甘油。如果皮膚損害表現為化膿發炎,應使用紅霉素眼膏或其它抗生素軟膏。在使用時要搽得薄一些,每天搽3次為宜。
(責任編輯:李雪 )
文章關鍵詞:
嬰兒濕疹中醫稱奶癬,又名「胎斂瘡」,多為體質過敏,為風濕所襲,搏于氣血而發。常發于嬰兒的顏面部。分干,濕二型。起初形如粟粒,散在或密集,……詳細>>
奶癬又名胎斂瘡,多為體質過敏,為風濕所襲,搏于氣血而發。常發于嬰兒的顏面部。分干、濕二型。起初形如粟粒,散在或密集,疹色紅,搔之起白屑,……詳細>>
嬰兒濕疹中醫稱奶癬,又名「胎斂瘡」,多為體質過敏,為風濕所襲,搏于氣血而發。常發于嬰兒的顏面部。分干,濕二型。起初形如粟粒,散在或密集,……詳細>>
嬰兒濕疹中醫稱奶癬,又名「胎斂瘡」,多為體質過敏,為風濕所襲,搏于氣血而發。常發于嬰兒的顏面部。分干,濕二型。起初形如粟粒,散在或密集,……詳細>>
嬰兒濕疹中醫稱奶癬,又名「胎斂瘡」。多為體質過敏,為風濕所襲,搏于氣血而發。分干、濕二型。起初形如粟粒,散在或密集,疹色紅,搔之起白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