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廣東人都喜歡喝湯,很多人也都知道喝湯對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可是喝湯的誤區大家知道嗎?怎樣喝才是真的養生?怎樣喝卻對身體有害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誤區一、湯泡飯
我們咀嚼食物,不但要將食物嚼碎后便于咽下,更重要的是要由唾液把食物濕潤,而唾液是不斷咀嚼食物產生的,唾液中有許多消化酶,能幫助消化和吸收,對健康十分有益。而湯泡飯由于將飯泡軟了,就算不咀嚼也不會影響吞咽,所以吃進去的食物往往還沒經過唾液的消化過程就進入胃了,這就給胃的消化增加了負擔,日子一久,就容易導致胃部不適。
誤區二、喝湯不吃“渣”
有人做過試驗,用魚、雞、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質原料的食品煮6小時后,看上去湯已很濃,但蛋白質的溶出率只有6%-15%,還有85%以上的蛋白質仍留在“渣”中。也就是說,無論煲湯的時間有多長,肉類的營養也不能完成溶解在湯里。所以喝湯后還要吃適量的肉。
誤區三、不要經常喝熱湯
剛煲好的湯往往很燙,而很多人卻偏偏喜歡喝這種很燙的湯,認為喝進去更暖胃暖身。其實,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忍受60度的溫度,超過此溫度則會造成黏膜燙傷甚至消化道黏膜惡變,因此50度以下的湯更適宜。
誤區四、飯后才喝湯
這是一種有損健康的吃法。因為最后喝下的湯會把原來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糜稀釋,勢必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正確的吃法是飯前先喝幾口湯,將口腔、食道先潤滑一下,以減少干硬食品對消化道黏膜的不良刺激,并促進消化腺分泌,起到開胃的作用。
誤區五、愛喝“獨味湯”
每種食品所含的營養素都是不全面的,即使是鮮味極佳的富含氨基酸的“濃湯”,仍會缺少若干人體不能自行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因此,提倡用幾種動物與植物性食品混合煮湯,不但可使鮮味互相疊加,也使營養更全面。
誤區六、喝湯去“渣”
有人做過試驗,用魚、雞、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質原料的食品煮6小時后,看上去湯已很濃,但蛋白質的溶出率只有6%-15%,還有85%以上的蛋白質仍留在“渣”中。也就是說,無論煲湯的時間有多長,肉類的營養也不能完成溶解在湯里。所以喝湯后還要吃適量的肉。
誤區七、煲湯越久越好
一些地區有煲“老火湯”的習慣,認為湯煲得越久越夠火候,營養也越好。所以,“老火湯”往往一煲就幾個小時。經過長時間的煲煮,許多營養素遭到破壞,煲的時間越長,蛋白質變性越厲害,維生素被破壞得越多。老火湯僅含有極少量的蛋白質溶出物、糖分和礦物質,只能說比白開水多一點點營養。煲老火湯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2小時以內為宜。
有些食物煲湯的時間甚至需要更短。比如魚湯,魚肉比較細嫩,煲湯時間不宜過長,只要湯燒到發白就可以了,再繼續燉不但營養會被破壞,魚肉也會變老、變粗,口味不佳。有些人喜歡在湯里放人參等滋補藥材,由于參類含有人參皂甙,煮的過久就會分解,失去補益價值,所以這種情況下,煲湯的最佳時間是40分鐘。最后,如果湯里要放蔬菜,必須等湯煲好以后隨放隨吃,以減少維生素損失。
誤區八、濃湯才是最好的
豬骨、雞肉、鴨肉等肉類食品經水煮后,能釋放出肌肽、嘌呤堿和氨基酸等物質,這些總稱為“含氮浸出物”。很顯然,越美味的湯,含氮浸出物越多,包括“嘌呤”等就越多,而長期攝入過多的“嘌呤”可導致高尿酸血癥,后者是引起痛風病的罪魁禍首。
并非人人都能喝這些美味的老火湯,像痛風病人、糖尿病患者,因為嘌呤等含氮浸出物都要經過肝臟的加工而變成尿酸經腎臟排出體外,因而過多的“嘌呤”加重肝和腎臟的負擔。湯的鮮美還與湯中浸出的油脂和糖分有關,這些都不利于糖尿病病情控制。
(責任編輯:吳燕 )
文章關鍵詞: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約定俗成的喝湯習慣并沒有得到科學的認可,反而是“不養生反傷身”,現在就讓小編為大家揭秘三個喝湯誤區吧!詳細>>
秋季多喝湯可以補充水分、滋陰潤燥,是不少人日常飲食養生的重要選擇。喝湯是一種養生的好習慣,但是想要喝得健康,有一些常識你不能不知。有的人……詳細>>
在中國,喝湯可是一門大學。尤其是在我國南方地區,更是每餐必有湯。湯羹不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對我們身體有很多好處,還可以起到治病的效果。……詳細>>
飯前喝湯好,還是飯后喝湯好?喝湯看似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卻也有很多講究,找對喝湯的方法,我們才能吸收營養,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詳細>>
在日常飲食中,利用喝湯的方法,可以讓身體更好的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不過,如果在喝湯的時候存在一些誤區,不僅不能起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