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嗜好“重口味” 惹“三高” 小細節調控變口味
2012年11月底至12月初,《小康》雜志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的“中國飲食小康指數”調查顯示,在吃的問題上,重視口味的人最多,36.2%的人選擇這一項。在口味方面,國人舌尖最愛“辣”。
“重口味”其實是通過過度或過量攝取某些東西,形成對感官的強烈刺激。如今,生活節奏加快增大了人們的精神壓力,體驗“重口味”的刺激成為一種宣泄方式。嚴格來講,“辣”并不是一種味道,而是身體灼燒的刺激感。這種刺激感所帶來的痛,會促使身體分泌大量內啡肽(一種化學物質),讓人產生愉悅感。當下,不少人在飲食和休閑娛樂方面追求“發泄”、“過癮”,沉溺于這種自虐式的享受。五谷六畜不能滿足食欲,人們吃得越來越奢侈新奇。普通書籍電視不能滿足娛樂需求,人們開始追捧“重金屬音樂”、“視覺大片”。
重口味帶來的危害
一般來說,味道重的食物,令人擔心的主要是鹽(包括其他咸味調味品)、糖、增味劑和油脂過多的問題。大部分情況下,味道重的食物含鹽量都高。所 謂“好廚師一把鹽”,鹽多,再配合一些增味劑和其他調味品,就容易給食客留下深刻印象。鹽就是氯化鈉,它是一種防腐物質,具有一定的毒性。除了鹽之外,味 精、雞精等增鮮產品,以及醬油、黃醬、豆醬、日本醬、沙茶醬、豆瓣醬、辣椒醬、腐乳、豆豉、蠔油、蝦醬、魚露等所有咸味調味品也都含有大量的鈉。
過多的鈉會增加腎臟負擔,促進水腫,升高血壓,造成組織脫水,增加胃癌風險,加劇經前期不適,還會增加尿鈣流失,不利于預防骨質疏松,等。另外,口味過重帶來的健康問題,還可能影響妊娠期、哺乳期的母親和胎兒,把一些疾病傳給下一代;更有研究顯示,人的口味也是會“遺傳的”,父母口味過重,孩子也不能免受其害。
口味偏甜
看看我們日常的飲食習慣,多半都是損害健康或致命,比如食物過甜,糖是家庭必備食品,但在糖的甜蜜之中卻隱藏著對人體健康潛在的威脅。日常飲食中,偏愛甜食者,常常會因過量食糖而導致多種疾病。
口味偏咸
常吃過咸的食物會引發高血壓。一般人體血液總量為4000毫升,如果一個人吃太多的鹽,血液內的鹽分就會提高,為了平衡鹽的比例,人體組織里的水分就會滲進血液,4000毫升的血很 可能會變成4300毫升—4600毫升,血液過多就會加重心臟負擔,并增加對血管壁的沖擊,從而慢慢導致高血壓。鹽攝入過多,還會使腎臟分泌的腎素增加。
口味偏酸
醋不宜大量飲用,尤其是胃潰瘍的患者,更要避免喝醋,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吃羊肉時也不宜食醋,否則會消弱兩者的食療效果,并可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口味偏辣
辣椒實際上是觸覺痛感而非味覺。由于習慣,也把它當作一“味”。不可大量攝取,否則會引起神經系統損傷,消化道潰瘍。同時,患有食道炎、喉嚨炎、牙痛、痔瘡、肺結核、高血壓以少吃為好。
怎樣改變重口味?
中醫認為飲食應五味調和,甘、苦、酸、辛、咸的食物要均勻食用,任何一味偏食,都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從營養角度來看,我們身體所必需的營養素主要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維生素、水等六類,而這些營養素來源于多元化的食物。大家飲食應注意葷素搭配,營養均衡,葷素搭配為2:8為宜。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應多吃一些粗糧,可以加速排毒、防止衰老,改善不合理的飲食結構,提高人體免疫力。少吃動物內臟,避免對心血管方面的不利影響。
小細節改變重口味
1、用油壺控制食油量
家庭可將每天應該食用的烹飪油倒入一個量具內,炒菜用油均從該量具內取用,逐步養成定量用油的習慣。
2、多吃有特殊味道的菜
習慣了重口味的市民,可以多吃有特殊味道的菜,如西紅柿、洋蔥、青椒;多用番茄醬、檸檬醬、檸檬汁、蘋果醋等。
3、多用醋少放醬油
可把醬油放在小碟里,菜蘸著吃,這樣鹽的攝入量就可以減少7倍。另外,還可以多用醋少放醬油,這樣可以少放鹽,改善口感。
(責任編輯:吳任飛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水果界的維C翹楚,你了解多少?
2024-11-01馬齒莧的作用與功效有哪些,可以治療白發嗎?
2024-11-01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