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壓降到什么標準才好 降血壓既要質又要量
降血壓不但要注重指標降到了一定量的范圍,還要注重降壓的質量。血壓不僅要降得更低、更早、更持久,還要更平穩。在降壓過程中,要注意血壓的自測、控制危險因素的發生、保證生活質量、重視聯合用藥等。讓降壓成為高血壓患者的生活常態,培養良好的憂患意識,才能保證降壓的質和量。
一、更低
“更低”,強調的是降壓治療應該達標,普通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應嚴格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如能耐受,還可以進一步降低;有多種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如年齡(男>55歲,女>65歲)、吸煙、血脂異常、糖尿病、腹型肥胖、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以及存在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者,血壓應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人應將收縮壓降至150毫米汞柱以下。
二、更早
“更早”,指的是盡量在病變早期就把血壓控制好。數年前,美國的一項涉及數百萬人的調查證實:血壓與心血管病風險成正比,并將正常血壓定義為小于120/80毫米汞柱,血壓水平處于120~139/80~89毫米汞柱的,稱為高血壓前期。高血壓前期患者日后進展為高血壓的比例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大大高于理想血壓人群,且從115/75毫米汞柱開始,血壓每增加20/10毫米汞柱,發生心血管病的危險性就增加一倍。因此,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或靶器官損害者,在高血壓前期就應開始干預。
溫馨提醒:
有些人擔心服用降壓藥會成癮或有副作用,還有人擔心“太早或太年輕”就開始服藥,以后會“無藥可用”。實際上,這些想法都是沒有道理的。首先,降壓藥物之所以不能隨意停用,并非像吸食鴉片那樣會成癮,而是由于大多數高血壓的發病因素不能去除,一旦高血壓形成,往往難以逆轉,必須用藥控制。其次,大多數降壓藥物長期應用并不損害肝腎功能,也不會導致耐藥。相反,堅持服藥不僅能使血壓穩定在理想水平,還可以保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不受損害。而間斷服藥或頻繁換藥,會加劇血壓波動,還會加重靶器官損害。第三,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新藥的研發亦不斷加速,不會出現“無藥可用”的情況,大可不必擔心。
三、更持久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病,絕大多數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因為血壓一旦持續升高后,除非發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中風(卒中)等嚴重并發癥,一般不會自動恢復。對大多數高血壓患者而言,即使服藥后血壓降至正常,仍應使用有效的維持劑量,保持血壓穩定,切不可擅自停藥。只有少數早期、輕度高血壓患者經正規治療半年以后,才可在密切監測下暫時停藥,一旦發現血壓再次升高,應重新服藥。
溫馨提醒:
血壓高低與癥狀輕重并無平行關系,高血壓患者切忌“跟著感覺走”,誤以為沒有癥狀就不需要治療,有癥狀就是血壓沒控制好。有的患者,特別是長期高血壓患者,即使血壓明顯升高,仍可無任何不適感覺;還有一部分患者服藥后血壓下降,反而會感到不適,此時只要使降壓速度慢些,并堅持一段時間,機體就會逐漸適應,切不可武斷地認為出現不適癥狀是由于血壓沒有控制好而盲目加量。
四、更平穩
平穩降壓包含4層意思:①避免降壓過快。除非緊急情況,1~3個月內緩慢達標即可。②避免季節性波動。有的患者一到夏天就減量或停藥,而不管血壓是否仍然達標,這是不對的。③避免頻繁更改降壓方案。有的患者頻繁換醫生、換藥或增減藥物,人為加劇血壓波動;有的患者在一天內反復自測血壓,人為造成不必要的緊張。④避免一天內血壓波動過大,恢復血壓晝高夜低的正常節律。有條件者盡量應用長效降壓藥,以起到平穩降壓、保護靶器官的作用。
五、更重視收縮壓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老年人收縮壓升高的標準為年齡加90毫米汞柱。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個別教材中仍有“舒張壓增高危險性較大,收縮壓升高危險性較小”的觀點。在患者中,也流傳著“脈壓差小,危害大”的錯誤認識。實際上,盡管老年人的血壓(主要是收縮壓)確實會隨年齡增長而升高,60歲以上人群,年齡每增長10歲,收縮壓一般在原來的基礎上升高10毫米汞柱,但仍不應超過高血壓的診斷標準。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收縮壓升高、脈壓增大是比舒張壓升高更為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老年高血壓患者多合并患有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發生靶器官損害及其相關死亡的危險性顯著增高。因此,老年人降壓治療的獲益比年輕人更大,即使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患者,接受適度降壓治療也是有益的。
六、更重視個體化用藥
現代高血壓治療強調個體化,即根據病程長短、血壓水平、靶器官損害程度、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既往對降壓藥物的反應,以及有無伴隨疾病等情況,有目的地選用適合的降壓藥物。
目前常用的降壓藥主要包括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這5類藥的降壓效力基本相似,但各有不同的禁忌癥和最佳適應癥。例如,合并冠心病者可首先考慮選用β受體阻滯劑、長效鈣拮抗劑、ACEI或ARB;合并左室肥厚者,較有效的藥物是鈣離子拮抗劑、ACEI或ARB;合并腎功能損害時,如無禁忌癥,宜首選ACEI或ARB。
七、更重視聯合用藥
盡管當前抗高血壓藥物品種繁多,各種藥物可以通過不同的機制使血壓降低,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藥物可以使所有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降至正常。約2/3的患者需聯合使用2種或2種以上的降壓藥,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大多需要使用2種以上的降壓藥才能使血壓達標。在高血壓的治療中,提倡小劑量聯合用藥,以提高降壓效果,減少不良反應。如果一種藥物療效不理想,宜加用另一種降壓藥(不同類型),而不是加大第一種藥物的劑量。
八、更重視生活質量
高血壓要治療,生活質量也要保障,偏廢任何一方,皆非明智之舉。不少高血壓患者在被確診時,沒有不適癥狀,但服藥后卻出現各種不適反應,要么不能堅持治療,要么生活質量受到影響。此時,患者應及時與醫生溝通,共同尋找應對策略。比如,服藥后感到頭痛、頭暈者,應從小劑量開始服藥,逐漸將血壓降至正常水平,避免選用短效地平類降壓藥(鈣離子拮抗劑)等可快速擴張血管的制劑;服藥后出現失眠或者嗜睡者,應注意是否與服用β受體阻滯劑、利血平、可樂定等降壓藥有關。
九、更重視自測血壓
準確測量血壓是提高高血壓診治水平的前提。血壓具有較大的波動性,容易受心理、情緒、環境、時間等因素的影響。人們逐漸認識到,偶測血壓并不能反映血壓的真實變化情況,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在我國廣大城鄉又尚難普及。因此,家庭自測血壓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重視。
高血壓患者應養成每天定時測量血壓的習慣。當測得血壓偏高或偏低,但沒有任何不適時,可休息1小時左右,再測一次。若發現血壓持續偏高或波動明顯,切莫擅自增減藥量,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十、更重視控制危險因素
有人認為,患了高血壓,只要堅持服用降壓藥就可以了。其實不然。高血壓的治療目的,并不僅僅在于降低血壓本身,而是為了保護靶器官功能,降低發生心腦血管病的風險。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血管病風險不僅取決于血壓水平,還取決于同時存在的其他危險因素(如吸煙、酗酒、攝鹽過多、超重或肥胖、血糖升高、血脂異常、缺乏運動、性格暴躁等)。因此,高血壓患者應在降壓治療的同時,采取綜合干預措施,特別是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降壓的過程是個漫長的過程,并不是血壓降得越快就越好,還要注重它的持久性,高血壓雖然不是終身不愈的疾病,但是想要徹底擺脫高血壓的困擾,還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高血壓患者要戒驕戒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血壓平穩地恢復到正常值。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45 歲近一月眼前發黑、夜間眩暈心悸
2024-10-24血壓低服用生脈飲能否加量?
2024-10-24為何冬天血壓較夏天更容易升高?
2024-10-24哪些人群易患妊娠高血壓?
2024-10-24新生兒期心功能不全的誘因有哪些?
2024-10-24心肌炎的危害包括哪些?
2024-10-24動脈粥樣硬化的命名依據是什么?
2024-10-24心律失常是否會危及生命?
2024-10-24
熱門文章
TIMI分級標準:評估心梗患者血管灌注的關鍵指標
2024-10-17鍛煉血管的簡單方法有這些
2024-10-16喝紅酒能軟化血管嗎?解讀紅酒與血管健康的關系
2024-10-16血脂檢查,低密度脂蛋白多少算超標
2024-10-16膽固醇高吃什么好?這些食物幫你科學降脂
2024-10-15降壓藥的價格和藥效有很大關系嗎?
2024-10-15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預防病毒性心肌炎的方法
2024-10-14哪些疾病會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和心率失常的區別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