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培訓班吸引了來自北京、浙江、江西、四川、天津、廣東等地多家醫院的副主任級別以上醫師共同參加。學習班將圍繞世界最大的炎癥性腸病組織—— 美國炎癥性腸病基金會(CCFA)、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ECCO)、中華消化病學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等共識進行學習和討論,使學員系統的掌握炎癥性腸病相關專業內容,了解炎癥性腸病前沿知識和發展動態。從診斷到治療,從門診到病房,從內鏡到病理,從理論到實踐,以及臨床的各個方面全面提高學員IBD相關知識結構水平,為更多炎癥性腸病患者服務,力求創造與炎癥性腸病和平共處的治療理念。
據悉,炎癥性腸病是一種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往往有腹痛、便血、腹瀉、消瘦、貧血等。由于病因不明,臨床上患者個體表現差異較大,又缺乏特異性的臨床檢測手段,所以在實際工作中誤診誤治的現象較多,臨床診治風險較大。
多管齊下,確診炎癥性腸病
中山六院炎癥性腸病中心首席專家胡品津教授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組長、中山六院炎癥性腸病中心首席專家胡品津教授表示,迄今為止確實還沒有能夠確診炎癥性腸病的單一檢查方法,因此,除了要了解詳細全面的病史和體格檢查外,一般患者還需要做血的檢查、上下消化道的內鏡檢查、小腸造影或小腸鏡等等相關檢查。
胡品津教授介紹到,抽血是為了了解該疾病的炎癥活動度,常規胃腸鏡檢查和小腸造影或小腸鏡檢查則主要是為了了解疾病病變范圍、黏膜表現等,同時在消化內鏡過程中還可取下一小塊組織去活檢,更清晰的觀察其是否與正常組織有別。
因此,中山六院炎癥性腸病診治中心有包括來自消化內科、結直腸肛門外科、內鏡科、放射影像科、病理科、臨床營養科等多個學科專家共同參加,并建議設有完整的數據庫和隨訪制度,能為炎癥性腸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和個體化的診療服務。
營養支持和心里呵護很重要
胡品津教授指出,IBD在歐美多見,在美國約有140萬的患者,而其中10%以上為18歲以下的青少年。我國發病率不算高,但也并非罕見。根據我國統計資料,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高峰年齡為20~49歲、男女性別差異不大(男女比約為1.0~1.3:1)。臨床表現為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粘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關節、皮膚、眼、口和肝膽等腸外表現。克羅恩病最常發生于青年期,根據我國統計資料發病高峰年齡為18~35歲、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約為1.5:1)[23、24]。臨床表現呈多樣化,通常包括消化道表現、全身性表現、腸外表現及并發癥。消化道表現主要包括腹瀉和腹痛,可有血便;全身性表現主要包括體重減輕、發熱、食欲不振、疲勞、貧血等,青少年患者可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腸外表現與UC相似;并發癥常見的有瘺管、腹腔膿腫、腸狹窄和梗阻、肛周病變(肛周膿腫、肛周瘺管、肛裂等),較少見的有消化道大出血、急性穿孔,病程長者可發生癌變。
良好的營養在任何疾病中都是必須的,特別對于在炎癥性炎癥性腸病患者。胡品津強調,患者常常有腹瀉、血便、腹痛等癥狀,這時務必保證適當的營養供給,這也是治療方案中的重要環節,大部分患者病不需要調整飲食。當然,每個患者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譬如說在回腸炎癥反應嚴重以至于腸腔十分狹窄時,就需要低纖維飲食或全腸內液體營養還可以在睡著的時候通過胃管持續注入營養液體,提供能量,但是諸如此類的都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作選擇。
胡品津表示,任何一種慢性疾病的確診,都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患者的心理狀態,這時則需要對其的心理呵護。一旦患者是學齡兒童,那帶來的影響則會更大。因此,此病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關注。在日常生活中,IBD患者可以隨身帶上備用的內衣和廁紙,到公共場所可預先找好衛生間,適當的運動也是必須的。
IBD雖然是比較嚴重的慢性疾病,但并不致命。胡品津表示,大多數IBD患者活得很樂觀、很健康盡管需要定時吃藥甚至有時需要住院治療,但在疾病緩解期很多人可以感覺很好而且可以沒有任何不適癥狀,可以過上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甚至生兒育女。據介紹,目前國內外對IBD的研究已有了較大的進步,越來越多的IBD信息被人認知,我們有理由與IBD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