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人九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偶爾有輕微的胃炎發作,據調查,在接受胃鏡檢查病人中約80%-90%患有慢性胃炎。家庭醫生在線的編輯有幸采訪到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周永健主任。周永健主任表示:慢性胃炎患者要特別注意飲食,要善待自己的胃,切不可貪一時之歡、暴飲暴食,這樣對胃的傷害很大。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周永健主任
采訪的開始,周永健主任簡單介紹了胃炎的定義。周永健主任表示,胃炎是胃粘膜炎癥的統稱。常見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胃炎常見的為單純性和糜爛性兩種。前者表現為上腹不適、疼痛、厭食和惡心、嘔吐;后者消化道出血為主要表現,有嘔血和黑糞。本病常見于成人,許多病因可刺激胃,如飲食不當,病毒和細菌感染、藥物刺激等均可能引發本病。
胃炎原因揭秘:長期嗜飲濃茶或導致胃炎
周永健主任給網友分享了胃炎的原因。中醫認為,胃炎的發生與飲食、情志因素、脾胃虛弱有關。胃炎有時是細菌(如幽門螺桿菌)、病毒感染所引起,也可能是諸如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體類消炎藥所產生的一種副作用。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由于飲食不當或者大量飲酒吸煙直接造成的。吃“不合適”的食物也會造成胃炎,太辣太酸的食物都可能是導致胃炎的因素。或者吃了某種具有過敏反應的食物,也可能發生胃炎。
接著周永健主任細談了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的原因。急性胃炎一般與暴飲暴食、酗酒和嗜用濃茶、濃咖啡、辛辣或粗糙食物等有關;或者長期使用激素性藥物如:阿司匹林、抗風濕藥等,或者有慢性上呼吸道及口腔的炎性病灶都有可能導致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病因有以下幾類。長期飲濃茶,烈酒,食用過冷、過熱或過于粗糙食物,可導致胃粘膜損傷;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被認為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同時周永健主任提到,慢性胃炎的發生還有免疫因素。慢性萎縮性胃炎,部分與患者血中自身抗體有關。另外,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門脈高壓,營養不良等都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和干燥綜合癥患者同時伴有萎縮性胃炎較多見。胃部其他疾病,如胃癌、胃息肉、胃潰瘍等也常合并慢性萎縮性胃炎。以上這些有害因素長期反復作用于易感人群,可能引起慢性胃炎。
胃炎癥狀早知道:腹痛、惡心、嘔吐可能是胃炎
周永健主任接著和網友分享了胃炎的常見癥狀,急性胃炎一般表現為:發病急驟,輕者僅有食欲不振、腹痛、惡心、嘔吐;嚴重者可出現嘔血、黑便、脫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有細菌感染者常伴有全身中毒癥狀。
慢性胃炎的常見癥狀一般表現為反復發作、無規律性的腹痛,疼痛經常出現于進食過程中或餐后,多數位于上腹部、臍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輕者為間歇性隱痛或鈍痛,嚴重者為劇烈絞痛;常伴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繼而影響營養狀況。胃粘膜糜爛出血者伴嘔血、黑便。
同時,周永健主任簡單講解了胃炎檢查的方法。周永健主任提到,胃鏡檢查結合直視下活檢,是確診胃炎的主要方法。
慢性胃炎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陽性率高達70%~90%,可通過胃鏡取胃黏膜組織檢查,也可查患者血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抗體,還可以在抗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前后檢查,作為追查指標之一。淺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縮性胃炎則明顯降低,甚至缺乏。萎縮性胃炎可在血液中檢測出壁細胞抗體、內因子抗體或胃泌素抗體。
胃炎患者飲食護理:飲食作息雙管齊下
周永健主任表示:如果經常發生胃炎,可能與飲食與生活方式相關。所以周永健主任給廣大胃炎患者提了幾點建議。
首先在食物方面,周永健主任建議,盡量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酒、辣椒、芥末等,這些會刺激胃液分泌或是使胃粘膜受損。每個人對食物的反應都有特異性,所以攝取的食物應該依據個人的不同而加以適當的調整,不需完全禁食。盡量不要吃過于酸性食物,也不要吃產氣性食物。有些食物容易產氣,使患者有飽脹感,應避免吃這些食物。
急性胃炎患者以流質食物為主,而且要少量多餐。若伴有腸炎或腹瀉,膳食中應少用或不用蔗糖,以免產生或加重脹氣。慢性胃炎患者飲食除了要注意細軟、少食多餐、多維生素和蛋白質外,如有貧血、食欲不振等現象要補給補血食品。如有胃酸過多的癥狀,應少吃一些酸性食物。
其次在吃飯注意事項方面,周永健主任廣大網友要定時定量進食,早餐很重要,要注意細嚼慢咽,飯后略做休息后再開始工作。除了三餐外并于上、下、睡前各加一次點心,食用溫和飲食。
最后,生活方面,周永健主任建議網友不抽煙、不喝酒。身體鍛煉也非常重要。生活要有秩序,不要熬夜,減少無謂的煩惱,心情保持愉快。
編者結語:胃炎是一種常見疾病,很多人受胃炎困擾。胃炎患者應該在飲食和生活作息方面做好工作。平時避免刺激性的食物,細嚼慢咽,少食多餐,不抽煙不喝酒,希望大家都有一個健康良好的體魄。
本文指導專家簡介:周永健,男,醫學博士,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院管優秀科技人才,美國Alabama大學Birmingham分校醫學院訪問學者。現任廣東省醫學會脂肪性肝病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廣州市肝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肝病分會委員兼秘書、中華醫學會脂肪性肝病學組全國委員、中華醫學會廣州市消化分會常委、廣東省醫學會內鏡分會常委、廣東省醫師協會消化委員會常委。獲廣東省、市政府科技進步獎3項,在國內外核心雜志上發表論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