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由于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胰腺炎多發。近日,家庭醫生在線有幸采訪到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生李瑜元教授。李瑜元教授表示,飲食不當是導致胰腺炎的重要原因。胰腺炎的預防切忌暴飲暴食,盡量不要酗酒。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李瑜元教授
胰腺炎發病率近年明顯升高
飲食習慣不當可能導致胰腺炎高發
據李瑜元教授透露,在六七十年代,患胰腺炎的人不是很多,一年難有幾個?,F在一個禮拜都有好幾個胰腺炎的病人。為何胰腺炎發病率會增長如此迅速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人們飲食方式的改變。
李瑜元教授談到,膽道系統疾病可導致胰腺炎,以膽管結石最為常見,此外,膽道炎癥時,細菌毒素釋放出激肽可通過膽胰間淋巴管交通支激活胰腺消化酶引起急性胰腺炎。此外,膽管蛔蟲,奧狄氏括約肌水腫、痙攣,纖維狹窄,畸形,腫瘤等均可造成膽總管下端及胰管梗阻,從而導致慢性胰腺炎。
酒精或藥物會導致胰腺炎,酗酒可刺激胰液內蛋白含量增加,形成蛋白“栓子”阻塞胰管;同時,酒精可刺激十二指腸黏膜使乳頭發生水腫,妨礙胰液排出。有些藥物和毒物可直接損傷胰腺組織如硫唑嘌呤、腎上腺皮質激素、四環素、噻嗪類利尿藥、L-天門冬酰胺酶、有機磷殺蟲劑等。
另外,李瑜元教授還表示,暴飲暴食也是急性胰腺炎的另一個重要發病因素。暴飲暴食促使胰液大量分泌,酒精直接刺激胰液分泌,酒精進入十二指腸會引起乳頭水腫和奧狄氏括約肌痙攣,于是沒有“出路”的胰液對胰腺進行“自我消化”;合并膽石癥者也可因膽汁反流或是胰液“出路”不暢發生急性胰腺炎。在臨床上,發生急性胰腺炎患者,絕大多數有暴飲暴食的經歷。因此,不論何時都要葷素搭配,飲食合理。
還有高脂血癥、高鈣因素、創傷因素、缺血因素及藥物等也可引起急性胰腺炎。遺傳性胰腺炎(hereditary pancreatitis)較少見,屬染色體顯性遺傳。精神、遺傳、過敏和變態反應、糖尿病昏迷和尿毒癥時也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因素。
如何發現胰腺炎:胰腺炎癥狀早知道
急性胰腺炎:腹痛
早期發現胰腺炎癥狀可以早期治療,所以李瑜元教授表示,知道胰腺炎癥狀是非常必要的。急性胰腺炎分輕型和重型兩類。輕型表現為暴食后突然發生的上腹部持續劇痛伴惡心嘔吐,一般治療3~5天后漸漸緩解。重型病情嚴重,甚至少數病人在上腹痛癥狀未表現時即進入休克狀態,最終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甚至發生猝死,病死率達40%以上。有劇烈腹痛的患者需到醫院查淀粉酶可明確診斷
慢性胰腺炎:疼痛+惡心嘔吐+腹瀉
慢性胰腺炎指反復發作上腹部疼痛,伴不同程度的胰腺內、外分泌功能減退或喪失。它有4個較為明顯的特征,一是消瘦,二是脂肪瀉,三是疼痛,四是糖尿。表現為上腹部疼痛,痛感有輕有重,呈連續性,吃完飯后疼痛更重。
胰腺炎重在預防
預防胰腺炎需少喝酒 忌暴飲暴食
李瑜元教授強調,胰腺炎重在預防。胰腺炎也是可以預防的。無論是初次的急性發作,還是復發性胰腺炎,都可以預防。預防的主要環節就在于注意飲食。不能酗酒,飲酒要適量。不能吃得太飽,不能吃得太油膩,特別在晚上更要注意。已有慢性胰腺炎的人,當然更不能這樣。而且,即使在平時也要少食多餐。每天吃4-6頓,每餐的量減少,戒油膩,戒煙酒。有膽結石者更需注意,
少喝酒,飲食盡量低脂
李瑜元教授表示,飲酒和吃高脂肪大肥大肉的食物是引起急性胰腺炎或遷延難愈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定要禁酒,禁吃大肥大肉。有因暴飲暴食引起壞死性胰腺炎而喪命者。
切忌暴飲暴食
慢性胰腺炎易脂瀉(稍吃油葷即腹瀉),加之長期難以根治,故患者易出現營養不良,所以李瑜元教授建議應吃富含營養的食物,如魚、瘦肉、蛋白、豆腐等,米、面等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宜適當多吃,但每頓不能過飽,吃七、八分飽即可。(若合并有糖尿病者,則應適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飲食中宜少吃煎炒,多吃蒸燉,以利消化吸收。鹽也不宜多,多則增加胰腺充血水腫,故以淡食為好。蔬菜可多吃菠菜、青花菜和花椰菜、蘿卜,但須煮熟吃,將纖維煮軟,防止增加腹瀉。調味品不宜太酸、太辣。因為能增加胃液分泌,加重胰腺負擔。水果可選桃子、香蕉等沒有酸味的水果。易產氣使腹脹的食物不宜吃如炒黃豆、蠶豆、豌豆、紅薯等。
預防膽道疾病
預防首先在于避免或消除膽道疾病。例如,預防腸道蛔蟲,及時治療膽道結石以及避免引起膽道疾病急性發作,都是避免引起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
編者結語: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習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導致胰腺炎高發。預防胰腺炎,一定要合理飲食,正確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遠離胰腺炎。
本文指導專家簡介:李瑜元,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和廣州醫學院)。
1968年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1986年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任客座研究員,獲博士后資格,1992年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短期進修。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勞動模范,廣州市優秀專家。曾任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現任廣州市臨床研究所副所長,中華醫學會肝病分會全國委員、廣東省肝病學會主任委員、廣東省科技興醫學術帶頭人。國際雜志《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和國內《中華醫學雜志》、《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志》等雜志編委。共獲衛生部及省、市各級科技進步獎18項,承擔各級科研項目28項,在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200余篇(SCI收錄17篇),并參與《中華胃腸病學》等多篇著作的編寫,已培養博士,碩士生40多人。長期從事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相關疾病、消化性潰瘍、功能性胃腸病、慢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炎、炎癥性腸病及消化系統(胃腸、肝胰等)腫瘤等疾病的診治方面造詣頗深,擅長消化系統各種疑難及危重病例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