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是指腎上腺皮質分泌過多醛固酮,引起高血壓和低鉀血癥,病因多為單側腎上腺瘤,少數為雙側腎上腺皮質增生,偶為腎上腺癌腫。
(一)發病原因
病因尚不甚明了,根據病因病理變化和生化特征,原醛癥有五種類型:
1.醛固酮瘤:占原醛癥的80%~90%,主要為腎上腺皮質腺瘤,多為單側單個;極少數為腎上腺癌腫。
2.特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是由腎上腺雙側球狀帶細胞增生引起,發病原因尚不明。可能為某種腎上腺外因子興奮醛固酮分泌所致,但此因子又不同于血管緊張素Ⅱ或ACTH;或與血清素或組織胺介導的醛固酮分泌過度興奮有關;或與腎上腺球狀帶細胞對血管緊張素Ⅱ的敏感性增加有關。
3.地塞米松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癥:有認為此型的病因是分泌醛固酮的細胞上有異常的ACTH受體。患者的球狀帶、束狀帶都可有增生,在用地塞米松后醛固酮和束狀帶的其他產物都受到抑制,而患者的球狀帶對內源性血管緊張素一腎素的反應仍然存在,因此有人認為此型患者的醛固酮來自束狀帶。本病有家族性發病傾向,也可為散發型,用糖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可獲良好效果。
(二)發病機制
不論何種病因或類型所致的原醛癥,其病理生理變化均由超生理需要量的大量醛固酮所致,主要為高血鈉,低血鉀,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被抑制以及堿中毒。
在臨床常見由其他原因(如厭食,嘔吐,腹瀉)引起體內缺鉀時,腎小管上皮細胞的K 含量減少,于是遠曲小管內的Na -K 交換減少,Na -H 交換增加,尿呈酸性,而在原醛癥患者中,盡管腎小管上皮細胞內缺鉀,但由于大量醛固酮的潴鈉排鉀作用,遠曲小管中Na -K 交換仍被促進,Na -H 交換則被抑制,腎小管細胞分泌H 減少,故尿不呈酸性,而呈中性,甚至堿性或弱堿性,因此細胞內液酸中毒,細胞外液堿中毒及堿性尿就成為原醛癥的特征,堿中毒時細胞外液游離鈣減少,加上醛固酮促進尿鎂排出故使血鎂降低,同時原醛癥患者高血容量,使入球小動脈的鄰球裝置細胞壓力感受器興奮性增高,抑制腎小球旁器細胞分泌腎素,從而減少血管緊張素的生成,故呈現典型的低腎素原醛癥的臨床表現。
(責任編輯:吳敏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彤輝羅布麻茶的成分和功效是什么?
2024-10-24冬天手腳冰冷,吃萸蓯強腎膠囊能改善嗎
2024-10-24腎寶片的效果和作用如何
2024-10-24腎石通沖劑自行加量服用有無問題
2024-10-24服用腎寶片多久能見效
2024-10-24自行網上買藥嘗試效果可行嗎
2024-10-24重度腎積水患者牙疼能否吃甲硝唑?
2024-10-24想購買腎寶片,何處能買到
2024-10-24
熱門文章
什么是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主要有哪些癥狀?
2024-10-23什么是高血壓腎病?高血壓腎病什么癥狀?
2024-10-23腎虛吃什么藥好得快
2024-10-22高血壓腎病如何區分良惡性?高血壓腎病患者的預期壽命是多長?
2024-10-22糖尿病腎病該怎么治療
2024-10-18糖尿病腎病有哪些常見癥狀?
2024-10-17腎陰虛證的常見癥狀與識別方法
2024-10-14老人罹患腎囊腫合并多種基礎病 單孔腹腔鏡技術實現“微創”切除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