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何連江 副主任醫師
天長市汊澗鎮中心衛生院
其他
內科
-
病因大腸埃希桿菌于1885年德國科學家Es-cherich發現,屬腸桿菌科,埃希桿菌屬,革蘭染色陰性,兼性厭氧,菌體大小為
2015-10-08 17:15
(1.0~1.5)μm×
(2.0~6.0)μm,無莢膜,多數菌株有鞭毛,
4~6根,為周鞭毛,不生芽孢,可分解葡萄糖和其他糖類,使其發酵產酸和產氣,硝酸鹽還原試驗陽性,氧化酶陰性,產生吲哚,不利用枸櫞酸。營養要求低,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最適生長溫度為37℃,在42~44℃仍能生長。該菌為腸道正常菌群,人和動物糞便中大量存在,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含質粒編碼抗生素抗性、大腸毒素、腸毒素、菌毛等,表面有O、H、K抗原,目前已發現藥物和其他菌群的抑制,自20世紀80年代后大腸埃希桿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的比例迅速增加,國外報道ESBLs的產生率2.2%~28%,國內為5%~
32.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你好,病因:病原菌為大腸桿菌。大腸桿菌為條件致病菌,吸入口咽部定植菌是發病的重要機制,同時也可通過血道傳播,這也是其發病的重要機制。
2015-09-24 1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