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路瑾 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血液病研究所
-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因較為復雜,主要包括藥物因素、化學毒物、電離輻射、病毒感染和免疫因素等。食用堿一般不會直接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關愛自己,從關注健康開始。身體不適時,請及時就醫,并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2014-09-02 06:19
1.藥物因素:如氯霉素、磺胺類藥物、抗腫瘤藥物等,可能損傷骨髓造血干細胞。
2.化學毒物:如苯及其衍生物、農藥、染發劑等,可抑制骨髓造血。
3.電離輻射:如X射線、γ射線等,可破壞造血干細胞和骨髓微環境。
4.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等,可影響造血功能。
5.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異常,產生抗體破壞造血干細胞。
總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因多樣,且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若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診斷治療。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再生障礙性貧血? 再生不良(低下)性貧血,又稱再生障礙性貧血(aplastic and hypoplastic anemia)是一組由于化學、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細胞損傷,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為特征的疾病。臨床上將無原因可查者稱為原發性再障,有病因可查者稱為繼發性再障。據國內統計前者占再障病例的70%~80%,后者約占12%~30%。國外報道各占50%左右。另有一些再障(如Fanconi綜合征和暫時性骨髓抑制)的病程和預后均不同于慢性繼發性再障。再生障礙性貧血在我國發病不多,每年0.74/10萬人口,其中每年有0.14/10萬人口為重型再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