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定原發性與腎性高血壓及相關疑問
有辦法鑒定是原發性高血壓還是腎性高血壓嗎?
我弟因泌尿系統結石于2002年8月5日在A醫院(二級甲等)行“右側腎竇內腎盂切開取石及右腎造瘺術”(入院時血壓偏高,BP160/106mmHg,但服普通降壓藥能將血壓控制在正常值范圍),幾天后,復查右腎穿刺造影示:“右腎上部積液,與尿路間無明顯通道”,根據醫囑,于2002年9月5日帶著右腎上部的引流管回家觀察與休養。7個月后,右腎上部的引流管中依然有尿液流出,便于2003年3月17日在A醫院行“右腎動脈栓塞術”,其目的在于滅活右腎上部,但術后右腎上部的引流管中仍有尿液流出,又于2003年3月22日至6月29日先后14次在A醫院接受無水乙醇沖洗術,直至2003年7月31日,見右腎上部的引流管中幾乎沒有尿液流出,才在A醫院拔除右腎上部的引流管。
2003年8月至9月,我弟先后兩次到B醫院(三級甲等)進行復查,一是化驗血管緊張素Ⅰ、血管緊張素Ⅱ、腎素活性PRA(結果附后);二是做了腎圖,結論為:右腎萎縮、無功能。
2003年12月9日,我弟再次到B醫院化驗了血管緊張素Ⅰ、血管緊張素Ⅱ、腎素活性PRA(結果附后)。
2004年3月1日至23日,我弟因血壓升高,在服普通降壓藥無效的情況下便到C醫院(三級甲等)住院治療,入院診斷為:“右腎失功、腎性高血壓”;出院診斷為:“右腎萎縮、腎性高血壓”。住院其間,為治療腎性高血壓,于2004年3月9日進行了“右腎切除術”。右腎切除后,我弟又分別于2004年7月20日和2005年1月3日到B醫院化驗了血管緊張素Ⅰ、血管緊張素Ⅱ、腎素活性PRA(結果附后)。
如今右腎切除已有一年時間,但我弟的血壓依然偏高,而且服用普通降壓藥依然無法將血壓控制在正常值范圍,我們感到十分痛苦和困惑,在萬般無奈與無助之下,特向您求教幾個問題:
一、 我弟2002年8月2日入A醫院時的血壓為BP160/106mmHg,可否認定這是原發性高血壓?
二、 我弟2004年3月1日至23日入C醫院治療過程中,C醫院作出的腎性高血壓診斷結論是否準確?如果診斷結論無誤,則腎性高血壓與右腎萎縮、失功有無因果關系?
三、 有沒有辦法來確診我弟現在的高血壓究竟是原發性高血壓,還是繼發性(腎性)高血壓?
四、 我弟的右腎切除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徐志雄 副主任醫師
黃巖中醫院
二級甲等
中西醫結合
-
對于原發性與腎性高血壓的鑒定,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包括病史、癥狀、檢查結果、治療反應及后續發展等。 1. 病史:了解患者高血壓出現的時間、初始血壓水平、服用降壓藥的效果等。像您弟弟入院時血壓偏高,但服普通降壓藥能控制,這一情況需綜合后續發展判斷。 2. 癥狀:腎性高血壓可能伴有腎臟疾病相關癥狀,如水腫、蛋白尿等;原發性高血壓癥狀相對不典型。 3. 檢查結果:如腎圖、血管緊張素Ⅰ、血管緊張素Ⅱ、腎素活性PRA等檢查,有助于判斷腎臟功能和激素水平。 4. 治療反應:對降壓藥物的治療效果也是鑒別要點。腎性高血壓可能對某些針對腎性因素的治療更敏感。 5. 后續發展:觀察病情變化,如腎臟功能的進一步損害與血壓的關系。 總之,原發性與腎性高血壓的鑒別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綜合多種因素進行判斷。對于您弟弟的情況,建議進一步完善檢查,與醫生充分溝通,以明確診斷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2024-12-05 03:49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原發性高血壓? 在絕大多數患者中,高血壓的病因不明,稱之為原發性高血壓(primary hypertension),占總高血壓患者的95%以上。不同地區、種族及年齡原發性高血壓發病率不同。工業化國家較發展中國家高,同一國家不同種族之間也有差異,例如美國黑人的高血壓約為白人的兩倍。血壓水平隨年齡而增高,尤其是收縮期高血壓,老年人較為常見。50年代以來我國進行的三次普查結果顯示,原發性高血壓患病率1959年為5.11%,1979年為 7.73qb.1991年為11.88%,呈明顯上升趨勢,推算我國現有高血壓患者約一億人,但與西方國家相比(平均15%~20%),我國高血壓患病率仍較低。我國流行病學調查還顯示,患病率城市高于農村,北方高于南方,高原少數民族地區患病率較高。男女兩性高血壓患病率差別不大,青年期男性略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稍高于男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