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鏡發現多處息肉及相關病理診斷嚴不嚴重?
嚴不嚴重。腸鏡內容,檢查所見:送達部位:回腸未端?;啬c未端:粘膜光滑?;孛げ浚夯孛ぐ甏叫危@尾開口弧形,見一亞蒂息肉,0.7*0.6cm,電切送檢,創面放置金屬夾2枚。升結腸:未見異常。肝曲:未見異常。橫結腸:遠端見一息肉0.3*0.3cm,摘除送檢。 脾曲:見一息肉,0.3*0.3cm,摘除送檢。降結腸:未見異常。乙狀結腸:未見異常。直腸:見兩個小息肉,0.2*0.2cm,摘除送檢。 病理診斷:1.(直腸)大腸粘膜呈慢性炎,間質水腫。2.(脾曲)大腸粘膜呈慢性炎。3.(橫結腸)大腸粘膜腺體增生,部分腺上皮呈低級別瘤變,間質炎細胞侵潤。4.(回盲部)大腸粘膜腺體增生。部門腺上皮呈低級別瘤變,間質較多嗜酸性粒細胞為主的炎細胞侵潤。診斷:1.(直腸)大腸粘膜呈慢性炎,間質水腫。2.(脾曲)大腸粘膜呈慢性炎。3.(橫結腸/回盲部)管狀腺瘤。肉眼所見:1.(直腸)灰白組織1粒,直徑0.2cm,全埋。2.(脾曲)灰白組織1粒,直徑0.2cm,全埋。3.(橫結腸)灰白組織1粒,直徑0.2cm,全埋。4.(回盲部)灰白組織2粒,直徑0.1cm,全埋。 鏡下所見:(直腸)大腸粘膜呈慢性炎,間質水腫。2.(脾曲)大腸粘膜呈慢性炎。3.(橫結腸)大腸粘膜腺體增生,部分腺上皮呈低級別瘤變,間質炎細胞侵潤。4.(回盲部)大腸粘膜腺體增生,部分腺上皮呈低級別瘤變,間質較多嗜酸性粒細胞為主的炎細胞侵潤。病理診斷:(直腸)大腸粘膜呈慢性炎,間質水腫。2.(脾曲)大腸粘膜呈慢性炎。3.(橫結腸/回盲部)管狀腺瘤。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周曙 主治醫師
石家莊市長安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其他
中醫科
-
腸鏡檢查發現多處息肉,病理診斷有慢性炎癥和管狀腺瘤。總體來說,情況不算特別嚴重,但仍需重視,需綜合息肉的數量、大小、病理類型、患者癥狀等多方面因素評估。 1.息肉數量:直腸、脾曲、橫結腸、回盲部等多處存在息肉,數量較多,增加了病變風險。 2.息肉大?。憾鄶迪⑷廨^小,如 0.2*0.2cm、0.3*0.3cm 等,但仍需定期復查監測。 3.病理類型:部分為慢性炎癥,部分腺上皮呈低級別瘤變,雖屬癌前病變,但及時處理預后較好。 4.患者癥狀:若患者目前無明顯癥狀,相對較好;若有腹痛、腹瀉等癥狀,需進一步治療。 5.后續治療:包括定期復查腸鏡、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等。 綜上所述,此次腸鏡檢查結果需要引起關注,患者應遵循醫生建議進行后續治療和復查,以預防病情進展。
2024-09-30 08:41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腸息肉? 凡是由腸黏膜表面突向腸腔內的任何可見的新生物均稱為息肉,作為臨床初步診斷,起源于腸壁各層的間葉組織和一些非真性腫瘤,但未做組織學診斷前很難確定其性質,都統稱為腸息肉。甚至早期腸癌,在組織學診斷前,做X線及內鏡檢查時也描述為“息肉樣病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