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博煒 副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三級甲等
創傷骨科
-
股骨頸骨折手術后下地活動的時間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骨折類型、手術方式、患者年齡、身體狀況以及術后康復情況等。一旦身體出現不適,應立刻就醫,遵從醫生的指示進行治療,不宜自行開藥。
2018-07-14 09:03
1.骨折類型:如果骨折較輕,未明顯移位,恢復相對較快,下地時間可能稍早。反之,嚴重移位或粉碎性骨折,恢復慢,下地需更晚。
2.手術方式:采用內固定手術,通常 6 周后可嘗試部分負重下地。若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恢復較好的話,可能更早一些下地活動。
3.患者年齡:年輕人身體機能好,恢復快,下地時間可能早于老年人。
4.身體狀況:患者若本身有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骨質疏松等,會影響骨折愈合,下地時間推遲。
5.術后康復:積極進行康復訓練,肌肉力量恢復好,有助于更早下地。但康復不當可能導致延遲。
總之,股骨頸骨折手術后下地活動的時間因人而異,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患者應嚴格遵循醫生的建議,在合適的時機進行下地活動,以促進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譚源駿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骨科
-
病情分析:股骨頸骨折術后,不知具體做的什么手術?如果是內固定手術,3個月內絕對避免負重行走,以后視復查X結果而定。如果是關節置換手術,一般1星期內即可在助行器下練習行走,4星期后完全負重。指導意見:建議定期復查,遵醫囑科學規范的功能鍛煉,祝你早日康復!
2014-02-08 04:06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是指由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其骨折線絕大多數患者在關節內,故又稱為股骨頸囊內骨折。老年人發生骨折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骨強度下降,二是老年人髖周肌群退變,不能有效地抵消髖部有害應力。而青壯年股骨頸骨折,往往由于嚴重損傷所致。美國1984年統計,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在50~64歲為2%,60~74歲為5%,75歲以上達10%。其發生率與性別有關,女性多男性,可能與女性絕經期后性激素水平低于男性有關。老年骨折死亡率中,股骨頸骨折的死亡率最高,故稱危險區骨折。骨折后一年死亡率,男性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