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朱微微 主治醫師
安徽省立醫院
三級甲等
中醫科
-
血小板減少,醫學上稱為“血小板減少癥”,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骨髓造血異常、脾功能亢進、血小板破壞增多以及藥物影響等。中醫角度則認為與氣血虧虛、瘀血阻滯等因素有關。若身體出現不適癥狀,請趕快就醫,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治療,切勿自行用藥。
2014-01-07 08:17
1. 骨髓生成不足:某些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可能導致骨髓無法正常生成血小板。
2. 脾功能過度:脾臟腫大(如肝硬化)可使血小板滯留,減少血液中的血小板數量。
3. 血小板破壞增加: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藥物反應(如肝素、奎寧)可加速血小板破壞。
4. 免疫系統異常:HIV感染等免疫性疾病可能導致血小板抗體產生,破壞血小板。
5. 其他因素: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疾病等也可能影響血小板生成。
中醫治療血小板減少癥,常采用調理氣血、活血化瘀的方案,如補益氣血的中藥湯劑,有時也會結合針灸、推拿等輔助療法。然而,具體治療需個體化,患者應至正規醫院就診,由專業醫師根據病因制定治療方案,同時避免自行服用可能導致血小板減少的藥物。在治療過程中,定期監測血小板計數,確保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