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秀菊 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三級甲等
血液內科
-
獻血漿雖是一項利他行為,但亦存在潛在風險,主要包括體力暫時下降、局部淤血、感染風險增加、過敏反應以及極少數情況下可能出現的低血壓或電解質紊亂等。面對身體的不適,最明智的選擇是立即就醫,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范治療,確保安全有效。
2013-11-20 21:28
1.體力暫時下降:獻血后,由于血液成分減少,可能會感到短暫的疲勞和虛弱,但這通常在幾小時內自行恢復。
2.局部淤血:穿刺部位可能出現輕微的淤血或疼痛,一般無需特殊處理,可自然吸收。
3.感染風險增加:雖然極為罕見,但若消毒措施不當,存在輕微感染的風險,需注意觀察穿刺部位是否發紅、腫脹。
4.過敏反應:極少數人可能對獻血過程中的抗凝劑產生過敏反應,表現為皮膚瘙癢、紅斑等,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5.低血壓或電解質紊亂:在極少數情況下,獻血后可能會出現低血壓或電解質失衡的癥狀,如頭暈、惡心,應及時就醫。
獻血漿雖有益社會,但仍需關注個人健康狀況,確保安全獻血。獻血前后的適當休息與飲食補充,以及選擇正規機構獻血,可有效降低上述風險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