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效明 副主任醫師
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
心血管內科
-
17 歲男生老出汗且常覺熱,可能是陰虛,也可能是陽虛,還可能與體內濕熱、氣陰兩虛、胃火旺盛等有關。 1.陰虛:陰虛生內熱,體內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導致陽氣相對偏亢,出現燥熱、出汗等癥狀。常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熱、心煩失眠等。 2.陽虛:陽氣虛損,溫煦功能減弱,也可能出現自汗、怕熱等表現。同時可能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等。 3.體內濕熱:濕熱內蘊,熱邪迫津外泄,導致多汗、煩熱。往往伴有口苦、口臭、大便黏膩等。 4.氣陰兩虛:既有氣虛的乏力、自汗,又有陰虛的煩熱、盜汗。常見于久病或勞累過度者。 5.胃火旺盛:胃火熾盛,蒸騰津液,出現多汗、煩熱。多伴有胃脘灼痛、消谷善饑等。 總之,僅憑出汗、怕熱這兩個癥狀難以準確判斷是陰虛還是陽虛,還需綜合其他癥狀及舌脈表現。若癥狀持續不緩解,建議及時就醫,通過中醫的望聞問切進行準確辨證論治。
2024-12-02 17:3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竺康強 主任醫師
蘇州市第九人民醫院
一級
兒科
-
“夏天特容易出汗”,這是腎陰虛,虛熱迫津外泄,所以大汗淋漓。可以同時中成藥“歸脾丸”和“金匱腎氣丸”,每次各服用10丸,每天各3次,飯前空腹服用,溫開水送服。需要堅持服用一段時間。簡單,方便,價格低廉,不會影響工作和生活。此外,還要戒除手淫,適當控制性生活的次數,有規律的生活、作息,不要勞累,加強營養,適當鍛煉。
2024-12-02 17:3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俞姍 副主任醫師
昆山市中醫醫院
三級甲等
名老中醫工作室
-
你好,中醫認為腎虛分為4種,腎陽虛、腎陰虛、腎氣虛、腎陰陽兩虛。 ①腎陽虛:(俗稱命門火衰)則有陽虛的臨床表現:如畏寒、肢冷、小便清長、面色晃白、性欲減退、陽痿早泄、舌淡苔白、脈沉遲。 ②腎陰虛:(俗稱腎水不足)除有腎虛的表現外還有陰虛的臨床表現:如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干舌燥、尿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③腎氣虛:氣短自汗、倦怠無力、面色晃白、小便頻多、遺精早泄、舌苔淡白、脈細弱。 ④腎陰陽兩虛:則有五心煩熱、盜汗或自汗、四肢發涼、遺精失眠、多夢、舌紅無苔、脈細數或舌淡苔白、脈沉遲。 你應該屬于腎陰虛,建議服用六味地黃丸。平常注意日常飲食。
2024-12-02 17:30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明清 副主任醫師
紹興市立醫院
三級甲等
呼吸內一科
-
17 歲男生老出汗且常覺熱,可能是陰虛,也可能是陽虛,還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濕熱、氣虛、胃火旺盛、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1.陰虛:陰虛生內熱,體內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導致陽氣相對偏亢,出現燥熱、多汗等癥狀。常伴有口干咽燥、手腳心發熱、心煩失眠等。 2.陽虛:陽虛也可能多汗,陽氣虛不能固攝津液,導致出汗。多伴有怕冷、四肢不溫、神疲乏力等。 3.濕熱:體內濕熱蘊結,熱邪迫津外出,表現為多汗、身熱不揚、口苦黏膩等。 4.氣虛:氣有固攝作用,氣虛不能固攝津液,容易出汗,同時有氣短懶言、易疲勞等表現。 5.胃火旺盛:胃火亢盛,蒸騰津液,導致多汗、口渴、口臭、多食易饑等。 6.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新陳代謝加快,產熱增多,出現多汗、怕熱、心悸、手抖等。 總之,僅憑老出汗、常覺熱的癥狀難以準確判斷是陰虛還是陽虛,需要綜合其他癥狀及相關檢查來明確診斷。建議到正規醫院就診,以便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法。
2024-12-03 0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