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康夢如 主治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三級甲等
中醫針灸科
-
扎針灸可能出現暈針、滯針、彎針、血腫、感染等副作用,可通過相應措施解決。 1. 暈針: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讓患者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仰臥片刻,飲溫開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可針刺人中、素髎、內關、足三里等穴位,或艾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 2. 滯針:可稍延長留針時間,或于滯針腧穴附近進行循按或叩彈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而緩解肌肉的緊張。若因單向捻針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將針捻回。 3. 彎針:出現彎針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轉等手法。如針柄輕微彎曲,應慢慢將針起出。若彎曲角度過大時,應順著彎曲方向將針起出。 4. 血腫: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而且影響到活動功能時,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5. 感染:若出現輕微感染,可使用碘伏、酒精等消毒劑進行局部消毒處理,還可遵醫囑外用莫匹羅星軟膏、紅霉素軟膏、夫西地酸乳膏等藥物。若感染嚴重,伴有發熱等全身癥狀,需及時就醫,遵醫囑口服抗生素治療。 扎針灸出現副作用時,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若情況嚴重或無法自行處理,需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2025-04-02 06:21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針灸?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內病外治”的醫術。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