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姜榮龍 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三級甲等
感染內科
-
患上傳染病后,需注意隔離防護、及時就醫、合理飲食、良好休息、保持心態。行用藥存在隱患,身體出現不適時,請務必咨詢醫生,科學治療。
2012-06-27 06:28
1.隔離防護:避免傳染他人,根據傳染病類型采取相應隔離措施。
2.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明確診斷,確定病原體。
3.治療方法:遵醫囑用藥,如抗病毒藥阿昔洛韋、利巴韋林,抗菌藥阿莫西林等。
4.飲食調整:保證營養均衡,多吃蔬果,少吃油膩辛辣。
5.休息與心態:充足睡眠,減輕壓力,保持積極心態,有助于恢復。
總之,患上傳染病不可怕,積極應對,遵循醫囑,大多能有效控制和康復。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井長信 主任醫師
榆林市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
內分泌科
-
您好,你的情況可能是包皮龜頭炎,可由性生活及包皮過長導致.感染了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滴蟲,衣原體,支原體,真菌,淋病雙球菌或其他細菌都可引起;或是由于包皮過長,清潔不夠,包皮和龜頭之間的不潔之物,即包皮垢,便會堆積起來,刺激局部的包皮和粘膜發生炎癥.建議到感染科明確診斷便于及時對癥治療.
2012-06-27 06:4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胡春霞 副主任醫師
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
產科
-
陰莖瘙癢也可能是非感染因素導致的,包括局部創傷、摩擦、避孕藥、肥皂和清潔劑等刺激,局部可表現為水腫性紅斑、糜爛、滲液甚至出血,若繼發細菌感染可化膿并形成潰瘍面。陰莖瘙癢患者可能疼痛明顯,行動不便。臨床上稱這種情況為急性淺表性龜頭炎。
2012-06-28 19:49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崇訓
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兒科
-
可以抹點克霉唑軟膏或是達克寧,外用三天看看效果如果有效就繼續外用藥一周, ,如果外用藥無效,最好到專科醫院詳細檢查化驗一下。
2012-06-29 18:02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岳翠萍 副主任醫師
山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三級甲等
呼吸科
-
可見于毛囊炎、癤腫、皰疹等,建議到正規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便明確診斷對癥治療。
2012-06-29 19:04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良花 主任醫師
昆山市中醫醫院
三級甲等
腫瘤內科
-
你好,需要看藥物使用后具體效果決定,存在個體差異。避免對病變處任何不良刺激,如手抓,鹽水洗,用力揩擦和某些不適宜的治療;
2012-06-29 19:21
-
-
回答7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彬 主治醫師
南陽兒童醫院
其他
整形美容科
-
您好, ,根據您的描述, 考慮是龜頭炎 西醫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消炎殺菌. 一般是內外并治.首選紅霉素和四環素,.常用曲古霉素或伊曲康唑治療.曲古霉素,祝您健康。
2012-06-29 19:51
-
-
回答8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錢立康 副主任醫師
銅陵市婦幼保健院
二級甲等
內一科
-
您好,根據您所描述的癥狀分析可能存在包皮感染。而在臨床上引起包皮感染的病原菌種類很多如:支原體、衣原體、霉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感染病原菌種類不同,在治療上所采的治療用藥也并不相同。而且包皮感染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發龜頭炎、尿道炎等。并且通過性生活可能會傳染給對方。所以建議您可以到專科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相關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時針對性治療,以達到徹底治愈。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陰部衛生,防止疾病的復發
2012-06-29 20:25
-
-
回答9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成林 副主任醫師
常州市金壇區中醫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你好朋友,根據你的描述可能是由于炎癥引起的話,建議應該盡快到醫院檢查看看,然后積極對癥治療.祝您健康!
2012-06-29 20:49
-
-
回答10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袁桂洪 副主任醫師
常州市金壇區中醫醫院
二級甲等
大內科
-
可能是毛囊炎或皮脂腺發炎,避免辛辣食物,低脂飲食,擦紅霉素軟膏和勤用熱水洗試試.不要擠壓啊,否則容易導致感染擴散.另外也可以適當口服一點點抗生素的.
2012-06-30 16:58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乙類傳染病? 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