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廖火城 副主任醫師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心血管內科
-
心臟射頻消融手術后出現溶血癥狀,可能與手術操作、藥物使用、個體差異、基礎疾病及術后并發癥等因素有關。若身體出現異常癥狀,請立刻就診,根據醫生的囑咐進行治療,切勿自行用藥。
2013-06-28 19:20
1.藥物因素:某些藥物如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藥物(華法林、利伐沙班)可能影響血液系統,導致溶血。需評估是否停藥或換藥。
2.手術損傷:手術中器械操作可能造成紅細胞損傷,引發溶血。需進一步檢查明確損傷程度。
3.個體差異:部分患者自身紅細胞膜脆弱,對手術刺激更為敏感,易出現溶血。應加強監測。
4.基礎疾病:若患者本身存在血液系統疾病(如地中海貧血、蠶豆病),術后可能加重溶血癥狀。需針對性治療基礎病。
5.術后并發癥:如感染等并發癥也可能導致溶血。要及時控制感染。
總之,出現溶血癥狀后,應盡快完善相關檢查,明確原因,采取相應治療措施。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溶血(hemolysis): 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逸出稱紅細胞溶解,簡稱溶血。可由多種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在體外,如低滲溶液、機械性強力振蕩、突然低溫冷凍(-20℃~—25℃)或突然化凍、過酸或過堿,以及酒精、乙醚、皂堿、膽堿鹽等均可引起溶血。人血漿的等滲溶液為0.9%NaCl溶液,紅細胞在低于0.45%NaCl溶液中,因水滲入,紅細胞膨脹而破裂,血紅蛋白逸出。在體內,溶血可為溶血性細菌或某些蛇毒侵入、抗原-抗體反應(如輸入配血不合的血液)、各種機械性損傷、紅細胞內在(膜、酶)缺陷、某些藥物等引起。溶血性細菌,如某些溶血性鏈球菌和產氣莢膜桿菌可導致敗血癥。瘧原蟲破壞紅細胞和某些溶血性蛇毒含卵磷脂酶,使血漿或紅細胞的卵磷脂轉變為溶血卵磷脂,使紅細胞膜分解。
2013-06-30 1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