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熱抗炎治療無好轉,診斷性抗結核可行嗎
您好,我因低熱入院抗炎治療已經二十余天,現在已經十余天不發熱,整個發熱期間也沒有盜汗現象,但CT復查沒有明顯好轉,痰液培養也沒發現結核桿菌,沙洋醫院醫生用抗結核藥物進行診斷性治療,不知有沒有更好的診斷方法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耿入峰 醫師
張家口市第五醫院
二級
內科
-
低熱抗炎治療二十余天無明顯好轉,且排除結核常見檢查仍進行診斷性抗結核治療,這種情況較為復雜。可能的原因包括感染未完全控制、非典型病原體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性疾病、藥物熱等。 1. 感染未完全控制:某些特殊病原體,如支原體、衣原體、真菌等,常規抗炎藥物可能效果不佳。需要進一步進行相關的病原學檢查,如支原體抗體檢測、真菌培養等,以明確診斷,并針對性使用藥物,如阿奇霉素、氟康唑等。 2. 非典型病原體感染:如布魯氏菌病、傷寒等,癥狀可能不典型,需要進行特殊的血清學檢查。治療藥物可能包括多西環素、氯霉素等。 3.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自身免疫系統異常導致發熱。通過檢查自身抗體、免疫指標等可明確,治療常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等。 4. 腫瘤性疾病:某些血液系統腫瘤或實體瘤早期也可表現為低熱。需進行骨髓穿刺、腫瘤標志物檢測、影像學檢查等。治療方案取決于腫瘤類型和分期。 5. 藥物熱:使用的藥物可能引起發熱反應。需要仔細排查所用藥物,必要時停藥觀察。 總之,對于低熱原因不明且抗炎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需要綜合多種檢查和臨床表現來明確診斷。診斷性抗結核治療是一種方法,但也需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必要時進一步完善檢查以明確病因。
2024-11-22 0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