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富娟 副主任醫師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中醫科
-
氣血不足、腎氣不足、氣滯痰郁、痰郁化熱是中醫常見的病癥,相互影響,會導致身體出現多種不適。身體不適時,應盡快尋求專業醫療意見,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切莫自行開處方。
2014-06-05 10:36
1.氣血不足: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等引起,表現為面色蒼白、乏力等。可通過食用紅棗、當歸等調理。
2.腎氣不足:常見于年老體衰、久病傷腎,有腰膝酸軟、耳鳴等癥狀。可選用金匱腎氣丸等。
3.氣滯痰郁:多因情志不暢,導致氣機阻滯,痰濁內生。常有胸脅脹滿、咳嗽痰多。可用逍遙丸等。
4.痰郁化熱:痰濁郁久化熱,出現口干口苦、心煩失眠等。可用清熱化痰的中藥,如清氣化痰丸。
5.綜合調理:建議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度運動,避免勞累和情緒波動。必要時可尋求中醫開方調理。
這些病癥需要綜合調理,中醫治療效果較好,但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