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季勇 副主任醫師
臨沭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消化內科
-
您好,心理健康應該是可以防癌的,越來越多的研究資料表明,癌癥的發生與社會心理因素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講究心理衛生不僅能有效地預防癌癥,還有助于治療癌癥。醫學家認為,在癌癥的發生過程中,心理因素起著“活化劑”的作用。當人長期處于憤怒,悲哀,絕望等負性情緒狀態下,就會導致神經內分泌活動紊亂,器官功能活動失調,并使機體免疫系統識別和消滅癌細胞的功能下降,這就是許多人感受“禍不單行”的原因之一。所以,防癌工作中的心理衛生服務是很重要的。
2009-10-26 17:1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何國祥 主任醫師
重慶西南醫院
三級甲等
心內科
-
某報曾報道,有一個人在妻子懷孕的同時被確診患癌癥。當他得知自己患了絕癥之后,只有一個信念: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孩子出世后再死。他像沒病一樣,照常生活、工作和照料妻子,結果孩子出世后,他的癌癥竟自然消失 了。當初,人們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只把它當著閑暇余話來傳說。然而,近些年的科學研究表明,這很可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不久前,美國癌癥協會發布了一項令人欣喜的研究結果:大約有10%的癌癥會自然消失,而且極少復發。科學家們認為,至少有十幾種因素可使癌癥自然消失,而自我心身松馳和進行自我內心想象練習就是其中之一。癌癥自然消失的病人大多數性格開朗,喜歡運動。
2009-10-20 11:04
現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資料表明,癌癥的發生與社會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講究心理衛生不僅能有效地預防癌癥,還有利于癌癥的消退。這無異于在沙漠中發現了一片綠洲,給癌癥的防治又增添了一線新的希望。
在心理因素中,關系最密切的是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例如,湖南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一些學者1987年調查245例癌癥住院病人,并以232例住院結核人做對照,發現癌癥病人66.9%病前有責性情緒,81.2%病前經歷了生活事件,而對照組分別為15.5%和69.0%,兩者差異顯著,說明生活事件與癌癥關系非常密切。
科學家們認為,在癌癥的發生中,心理因素起著“活化劑”的作用。他們假設,致癌因素在周圍環境中隨時隨地存在著,正常情況下,由于人體免疫功能的控制,使其不能發生作用。而生活事件這個外因,可通過某種個性特征的內因,使人產生孤寂、憤怒、悲哀、絕望等負性情緒。當一個人長期處于這種負性情緒狀態下,就會導致神經內分泌活動紊亂,器官功能活動失調,并使機體的免疫能力降低,免疫監視功能減弱,從而影響免疫系統識別和消滅部細胞的監視作用,使癌細胞得以突然地發生增殖。例如,當人處于憤怒狀態時,人體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大量分泌,并與人體“衛士”——血液中的白細胞結合,使白細胞殺滅病菌、清除體內突變的細胞等異物的能力大大減弱,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從而促使潛在的癌細胞轉化。這就是許多人“禍不單行”、遭受精神打擊后又患絕癥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防癌工作中,積極開展心理衛生服務,指導人們培養健全的人格,尤其是重視童年期心理衛生,使孩子們能有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幫助具有癌癥性格的人認識自己的不良性格和努力改變自己的性格模式、生活方式、學會正確對待生活事件及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增強抵御癌癥侵襲的能力。因而,廣泛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調整,提高人們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項經濟高效的防衛措施,還可起到調節人際關系,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因此,人們應該像重視身體健康一樣去重視心理健康。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特約醫生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心理健康是可以防癌的,目前經過研究發現,癌癥的出現與平時長時間的精神緊張,精神壓力大等負面情緒是有關系的,這些可以導致出現神經功能紊亂以及內分泌的紊亂,導致身體器官的功能失調,從而容易導致出現身體的免疫功能下降,這樣就會導致出現細胞的分裂過程中形成突變,而導致惡性腫瘤,所以平時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態,規律生活,是能夠預防和減少癌癥發生的。
2018-06-02 1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