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博煒 副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三級甲等
創傷骨科
-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可能會引起多種癥狀,包括但不限于頸部疼痛、上肢麻木、頭暈、心悸、舌麻等。其原因主要有頸椎間盤退變、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關節紊亂、頸部肌肉緊張、神經受壓等。健康無小事,身體不適切莫忽視。及時就醫,根據醫生指導進行治療,早日恢復健康。
2018-04-18 13:48
1.頸椎間盤退變:隨著年齡增長或長期不良姿勢,椎間盤水分減少,彈性下降,可能壓迫神經和血管,導致頭暈、心悸等癥狀。
2.頸椎骨質增生:骨刺形成刺激周圍組織,影響神經傳導和血液循環,引發頸部疼痛、上肢麻木和舌麻。
3.頸椎關節紊亂:頸椎關節錯位或脫位,會影響椎動脈供血,造成腦部供血不足,出現頭暈、視物模糊。
4.頸部肌肉緊張:長期低頭等不良習慣使頸部肌肉持續緊張,可壓迫神經,引起上肢麻木、心悸。
5.神經受壓:突出的椎間盤或增生組織壓迫神經根或脊髓,導致一系列神經癥狀。
總之,頸椎病有可能導致眼睛暈、心悸、舌麻等癥狀。一旦出現這些癥狀,應及時就醫,進行頸椎 X 線、CT、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明確診斷。治療方法包括物理治療、藥物治療、中醫治療等。常用藥物有布洛芬、甲鈷胺、維生素 B1 等,但需遵醫囑使用。患者日常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