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腳踝關節容易受傷,主要與它的解剖結構、運動方式、承受力量、保護機制以及個人習慣等因素有關。 1.解剖結構:腳踝關節的結構較為復雜,由眾多小骨頭、韌帶和肌肉組成。其穩定性相對較差,容易在運動中出現錯位或損傷。 2.運動方式:日常行走、跑步、跳躍等動作,腳踝關節活動頻繁且幅度較大,增加了受傷風險。 3.承受力量:在站立和運動時,腳踝要承受身體的重量,當受到外力沖擊或壓力不均衡時易受傷。 4.保護機制:腳踝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相對薄弱,對關節的保護作用有限。 5.個人習慣:穿著不合適的鞋子、運動前未充分熱身等不良習慣,也會使腳踝受傷幾率上升。 總之,了解腳踝關節易受傷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護,如選擇合適的鞋子、充分熱身、規范運動姿勢等,能有效減少受傷的發生。若不慎受傷,應及時就醫治療。
2024-10-15 16:2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查振剛 主任醫師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
骨關節外科
-
踝關節結構比較特殊。人的小腿有一粗一細兩根并行的長骨,分別叫脛骨、腓骨。兩骨下端聯合形成“Ⅱ”形,恰好卡在腳脖子部位的距骨上。距骨大致為方形,后部比前部略窄。脛骨和腓骨下端與距骨組成的踝關節,類似人騎在馬鞍上,馬鞍即是距骨,騎在外面的“腿”較長,是腓骨下端,叫外踝;里面的“腿”較短,是脛骨下端的一部分,又叫內踝。踝關節周圍有堅強的韌帶和肌肉起固定作用,防止“腿”從“馬鞍”上滑落、傾斜。走下坡路時,足尖低于足跟,踝關節的兩條“腿”向“馬鞍”后面滑移。由于“馬鞍”后部較窄,而兩“腿”是固定不能夾緊的,此時關節間隙增大,松弛不穩。如肌肉力量差或身體來不及調整平衡,腳便容易翻拐。因為內側韌帶比外側韌帶堅強一些,外踝又比較長,阻擋作用較大,所以足底不易向外而向內翻。超過一定限度,外側韌帶就被牽拉斷裂。
2024-10-15 2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