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在發病機制、好發人群、癥狀表現、關節受累情況、實驗室檢查結果等方面存在區別。 1.發病機制:強直性脊柱炎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類風濕關節炎則是自身免疫紊亂。 2.好發人群:強直性脊柱炎多見于青年男性,類風濕關節炎可發生于各年齡段,女性稍多。 3.癥狀表現:前者主要是下腰背疼痛、僵直,后者常有關節對稱性腫脹、疼痛、晨僵。 4.關節受累:強直性脊柱炎多從骶髂關節開始,向上累及脊柱;類風濕關節炎常累及手足小關節。 5.實驗室檢查: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人類白細胞抗原 B27 多為陽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常陽性。 6.治療方法:強直性脊柱炎常用藥物有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類風濕關節炎治療藥物包括布洛芬、甲潑尼龍、羥氯喹等。治療均需遵醫囑。 總之,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雖都屬于風濕免疫病,但在多個方面存在差異,診斷和治療需綜合判斷。
2024-10-23 11:4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天旺 主任醫師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風濕免疫科
-
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關節炎(類風關)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類風關女性發病多于男性,強直性脊柱炎恰好相反;類風關在各年齡段中均可發生,高峰年齡為30~50歲,強直性脊柱炎多發于年輕人,高峰年齡為20~30歲;強直性脊柱炎病人大多為B27型,類風關無此現象;類風關以四肢小關節為主,上肢多于下肢,強直性脊柱炎下肢多于上肢,大關節多于小關節;骶髂關節炎在類風關中十分罕見,而在強直性脊柱炎中則高達90%以上;類風關的關節外癥狀以皮下結節、鞏膜炎、胸膜炎為多,而強直性脊柱炎以眼虹膜睫狀體炎、血栓性靜脈炎為多;類風濕因子在類風關中為陽性,而強直性脊柱炎則大部分為陰性;類風關的X線表現以關節周圍骨質疏松、骨質侵蝕多見,很少有鈣化、骨化現象,而強直性脊柱炎則鈣化、骨化較骨侵蝕更為多見。
2024-10-24 01:21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ridylitis,AS)是一種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的累及骶髂關節和周圍關節的慢性進行性炎性疾病。AS的特點為腰、頸、胸段脊柱關節和韌帶以及骶髂關節的炎癥和骨化,髖關節常常受累,其它周圍關節也可出現炎癥。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血清反應陰性、病因不明的常見關節疾病,可造成人體畸形及殘疾。本病多見于15~40歲青壯年,發病高峰年齡為20歲左右,45歲以上發病少見。男性比女性多見,男女比約為5:1。本病一般類風濕因子呈陰性,故與Reiter綜合征、牛皮癬關節炎、腸病性關節炎等統屬血清陰性脊柱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