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足跟痛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雖然從表面上看既不紅也不腫,但當站立或行走時都會感到疼痛,給行走帶來了極大不便,其疼痛的原因大部分是因腱膜受傷后,局部創傷性炎癥所致,少數因跟骨骨刺引起,中醫認為病因有:(1)肝腎虧損,腎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腎精充足,肝血盈滿,則筋骨強健,關節活動自如;足少陰腎經從足小趾下面開始,斜走足心,沿足跟部上行,其主干入肺部,其支脈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因此,足跟部與腎經相關,人到中年,腎精始虧,肝血欠盈,肝腎精血不足,致筋骨失養,久而久之,易致足跟痛.(2)感受外邪,久居濕地,常涉水濕,寒邪入侵,風寒濕邪侵入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致衛陽不固,經氣不利,導致足跟痛.因此足部保溫十分重要.(3)慢性勞損,常年從事久立工作,損傷元氣,致使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從而使骨骼營養障礙,跟骨部受損,因而產生疼痛.(4)跌,挫傷,由于暴力外傷,跟部或跟部用力過度,損傷筋脈,致使氣血瘀滯不通而引起跟部疼痛.現將其家庭的防護治療簡述如下.(1)熱敷:熱水浴足是一種簡單且易行的方法,它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無菌性炎癥反應,減輕足部的疼痛.(2)足部加墊:可以采取的方法有:①開窗法:即在較厚的(海綿或氈子塑料泡沫均可)鞋墊與跟骨痛相應部位剪成空洞,大小隨疼痛范圍而定.②墊高法:在足下痛點相應部位用綿花或舊布,毛巾等墊高鞋墊5~10mm,對跟下滑囊炎有持續擠壓按摩作用,促使局部炎癥擴散.(3)研磨法:腳踩圓球形(玻璃或鋼鐵,木材,膠制均可)直徑2~3cm.踩在跟痛點(脫鞋踩)流動研磨,每天2次,每次10min.(4)滾動法:將圓木棒或鐵棒踏在腳跟下,在地上前后流動,可以按摩全足部軟組織,對?腱膜炎,跟下囊炎和脂肪墊炎都很有效.每日1~2次,每次10min.
2016-08-04 13:1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以下可導致:1.過度運動,穿不合適的鞋,或過舊的鞋運動;2.短期內運動量突然增加;3.跖腱膜與跟腱的柔韌性下降,足內肌無力;4.肥胖;5.長期站立;6.平足,高弓足;7.跟骨骨刺。1、最基本的治療是換鞋,穿一雙有堅強的外底,彈性好的內底的鞋子。再一點就是使用足跟墊,足跟墊的做作用有兩重,一是減少后跟的直接沖擊,當然單純用足跟墊不能明顯減少行走對跖腱膜的沖擊,不過結合足跟墊另一重要作用——抬高足跟,就可以起到減少跖腱膜沖擊的作用。抬高足跟后可以使緊張的腱膜放松,從而更好的起到吸收震動的作用。2、口服非甾體抗炎藥治療
2016-08-04 13:2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足跟痛的原因很多,除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骨性關節炎以及感染、腫瘤、結核等原因,一種原因是跟墊的彈力脂肪組織退變,膠原組織水分和彈力纖維含量逐漸減少;另一種原因是起于跟骨結前內側面的跖腱膜反復受到足趾背伸產生的牽張應力,出現跟骨骨刺,因而出現足跟痛。大多數足跟疼痛病人經用適當的足跟墊,口服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或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癥狀可緩解。為預防足跟痛,應注意日常起居選穿寬松、合適的鞋子,鞋內加軟墊;長期堅持足部鍛煉能增強肌肉、韌帶的力量及彈性;注意勞逸結俁,不宜過久站立行走;每晚用溫水泡腳,促進局部血循環,以避免足跟痛的發生。
2016-08-04 13:31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你好,可以參考如下方法:1。用一些韭菜,一小把,切好。把水煮沸,然后放下切好的韭菜,關掉火(就是把韭菜用沸水燙)然后,用來泡腳。等泡后然后擦干,外涂蛋黃油。蛋黃油的制作方法:雞蛋煮熟取蛋黃,把蛋黃弄碎末,然后把大湯勺(鐵鋁制品都可以,鐵制更好點)放火上燒熱,放入蛋黃末干炒發黃,然后發黑變焦,肉眼觀其焦黑出油.趕快用小勺擠壓,把油擠出來.趕快倒出來,以免被燒干.把制出的油倒小瓷碗放在露天過一晚,然后外用.制作要領:先大火炒黑發焦,然后溫火擠壓出油.初次者可以先用一個蛋黃試著做一次觀察火候,然后再大量做.以免浪費而且不出油.每天兩次。同時內服六味地黃丸。
2016-08-04 13:37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醫生建議:你好,足跟痛是常見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纖維炎、跟腱周圍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骨髓炎、腫瘤、畸形性骨炎)、距跟關節炎等,最常見的是前五種疾病。所以需要檢查一下明確病因,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包括內服藥、外用藥,按摩、手術等。另外也可以經過辨證后選用中藥治療。
2016-08-04 1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