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周榮偉 主任醫師
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
腫瘤科
-
霍奇金淋巴瘤病因方法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主要分為4大方面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病毒病因學說是目前最受重視的,發病機制,發生所必須的前提是在慢性抗原刺激以及免疫缺陷的情況下,病理,鏡下呈鏡影細胞,病理分型,為結節性淋巴細胞和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羝娼鹆馨土龅陌l展史1832年ThomaHodgkin報告了一種淋巴結腫大伴脾腫大的疾病,但當時對其本質還缺乏認識,直到1865年Wilks等人對其性質有了進一步認識,并命名此病為霍奇金病Hodgkin'sDisease,1898年CarlSternberg和1902年DorothyReed發現了的多核巨細胞,稱為Reed-StenbergR-S細胞,1926年Fox在倫敦的Guy醫院借助組織病理,證實了2例淋巴瘤患者,1966年Lukes,Butler和Hicks明確提出并建議分型應與臨床表現和病因相關,他們的建議在Rye會議中進行了修改、簡化,1950年Peters制訂了本病的臨床分級方法,強調了解剖學對疾病診斷的作用,1952年Kinmouth創建了淋巴造影術,便于檢測盆腔和腹膜后的淋巴結病變。這些診斷性操作提高了對疾病播散情況的了解及對預后的判定,一些內容被歸入1965年的Rye會議的制訂分期中及1971年AnnArbor霍奇金淋巴瘤的分期中,并得到廣泛地認同。對于淋巴瘤的檢查和放射治療。1896年Pusey和Senn率先應用Roentgen作為X線的檢查手段來追蹤淋巴瘤治療后淋巴腺消退的情況,1932年Gilbert研究發現,淋巴瘤未治療區域也存在潛在復發的風險,因此建議淋巴瘤的累及區和未累及區都應當進行系統性的治療,1950年Peters首次證實淋巴瘤放射性治療具有治愈的可能,1962年Kalplan使用超高壓放射治療技術使殺腫瘤的放射劑量完全到達淋巴區域?;羝娼鹆馨土龅幕熢从趹馉幠甏鏆夤ぷ鞯母碑a品。隨著對氮芥研究的進展,一系列抗代謝藥物、大量烷化劑和抗體從植物、真菌和微生物中提煉出來。1963年DeVita和他的同事們率先應用高效聯合化療方案MOPP'氮芥、長春新堿、甲基芐肼、強的松,之后,米蘭研究所的Bonadonna于1973年提出ABVD阿霉素、博來霉素、長春堿、甲氮咪胺方案,被證實其療效優于MOPP方案,成為霍奇金淋巴瘤的金標準治療方案。聯合化療使進展期的霍奇金淋巴瘤成為可治愈的疾病。霍奇金淋巴瘤的流行病學霍奇金淋巴瘤在世界各地的發病情況差異較大。在美國HL占全部腫瘤發病率1%,亞洲人發病率更低。根據美國的統計,2000-2004年HL的平均年齡調整發病率為7/10萬,平均發病年齡為38歲。對歐美流行病研究發現,HL發病呈現雙峰曲線,即第一個峰在15~34歲的青壯年,第二個峰在50歲以上。由于大多數病例發生在中青年,因此,對社會和家庭都產生嚴重的危害。一般來說,男性HL發病率高于女性分別為0/10萬和4/10萬,白人高于黑人分別為2/10萬和8/10萬。2000-2004年HL的年齡調整的死亡率為0.5%,死亡的平均年齡為61歲。我國和日本的發病率不存在雙峰現象,發病率也明顯低0.3/10萬~0.5/10萬,約占全部腫瘤的0.2%,并且保持穩定,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且隨著年齡的增加有逐漸升高的趨勢。病因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病毒病因學說是目前最受重視的。早期流行病學和血清學的研究提供了HL與EBV相關的可能性,激勵人們尋找更直接的證據。但是,由于技術的限制,一直沒有突破性的進展。近20~30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該項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1987年。Weiss等人用SouthemBlot方法,首先從HL組織中證明了EBV的存在。后來的研究證實,HL中EBV的檢出率在17%-44%。從1990年采用高敏感性的PCR技術以來,EBV的檢出率達到87%,進一步研究發現,在不同亞型中檢出率不同,混合細胞型MC與淋巴細胞消減型LD檢出率最高,結節硬化型NS次之,淋巴細胞為主型LP最少。Scandinavia發現經血清學證實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若EBV陽性,則較正常人發群發生HL的相對危險度增加4倍,而EBV陰性患者,發生HL的相對危險度未增加,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可能與EBV陽性的HL相關。從診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到發生EBV陽性的HL中位時間約4年。EBV對人體的感染可分為潛伏期和增殖期兩種感染。EBV進入B細胞后通常很快進入潛伏期,并表現為潛伏Ⅱ型。此時病毒持續存在細胞內,僅有少量病毒基因產物的表達,無病毒DNA的增殖期復制和細胞溶解壞死。如病毒被激活,進入增殖期,就將產生大量基因產物表達,病毒DNA大量復制,出現細胞溶解壞死。目前已知的EBV潛伏期基因產物有11種,如核抗原1-6EBNAI、3B、3C和leaderprotein,潛伏期膜蛋陷有關。環境因素流行病學提示,接觸某些有毒物質,如苯、輻射、烷化劑藥物及一些特殊職業者如木工、漆匠、橡膠工、石油提煉者、醫務人員等,HL發病率增高。某些疾病如脊髓灰質炎、多發性硬化、亞急性運動神經病變等與HL發病有關。遺傳因素HL家庭成員中群集發生的現象已得到證實。近親中如有患HL患者,則其患病危險性比其他人高3倍,同卵雙生患者的危險性為9倍,雙卵雙生或同胞兄妹為5~7倍,說明HL發病與遺傳易感性有關。發病機制HL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闡明。大多數學者認為,本病發生所必須的前提是在慢性抗原刺激以及免疫缺陷的情況下,人體發現及消滅異常細胞的能減弱,異常淋巴細胞R-S細胞增殖,繼而淋巴免疫耗竭而發生腫瘤。目前研究最多的是HL與基因異常的關系。腫瘤抑制基因,如P53和某些癌基因,如ETS、MYB、MYC、Bcl-2等的異常似乎與HL的發病有關。有報道除結節性淋巴細胞為主型的霍奇金淋巴瘤NLPHL外,在其他各型HL中都檢測到P53的點突變。Fonatsch等人發現HL的染色體畸變常與某些癌基因有關,與染色體畸變有關最常見的基因有RAS、MYC、MYM、MET、TCRβ、ETSETST3D、ETSE、IgH、ETS2等基因。有研究表明染色體不穩定性的缺陷易導致對HL易感性的增加,且在HL患者治療的過程中繼發其他惡性病變的幾率增加。關于HL的起源,一直有很大的爭議。目前認為95%HL的R-S細胞起源于B細胞。由于腫瘤組織中R-S細胞少,且細胞膜表面不表達目前常用的B淋巴細胞的標志,診斷還有一定地困難。根據對HL病例重排的IgV區基因體細胞突變及體細胞超突變的檢測,提示絕大部分的HL來自淋巴器官生發中心GC的B細胞。約10%-15%的經典型HL在R-S中可檢出CD細胞毒性分子粒酶B、穿孔素及T細胞細胞內抗原1。這些標志物的檢出被認為是R-S細胞為T細胞來源的依據。病理HL的鏡下特點是在炎癥細胞的背景下,散在存在腫瘤細胞,即R-S細胞及變異型細胞。典型的R-S細胞胞體巨大,外形不規則,胞漿灰藍或深藍色,常可見空泡,核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有2個或多個核,2個相似的核對稱排列致形態學上似鏡影細胞,具有診斷價值。背景細胞為非瘤性的反應性細胞,如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或嗜酸細胞。目前,多數學者認為,R-S細胞是診斷HL的必要條件,但并不是HL所特有的,它也可以見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非霍奇金淋巴瘤、轉移性腫瘤、黑色素瘤及病毒性淋巴結炎等。病理分型結節性淋巴細胞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結節硬化型。富于淋巴細胞型。混合細胞型。淋巴細胞削減型。
2016-07-12 2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