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治療骨質增生的方法有很多 1、理療法: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簡稱。就是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電、熱、聲、光、磁等作用于人體,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此療法并不能達到疾病的治療。 2、推拿法:推拿法憑推拿醫生的雙手和簡單器械在身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經絡循行的路線,氣血運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達到治療目的。但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禁止推拿,否則會使神經根部炎癥、水腫加重,疼痛加劇。 3、手術法:手術法的原理主要是減輕壓迫,消除激發、增進穩定,防止進行性損害。但手術并發癥與禁忌癥較多,危險高,痛苦大,全身或局部的情況不適宜手術的患者,如年齡偏大、身體欠佳者,合并心腦血管病變或糖尿病,或者有麻醉禁忌癥的患者不宜手術治療。 4、中醫療法:五行調衡解痹法,以中醫傳統醫學理論為基本依托和根本理論基礎,從調理肝、腎、脾入手,三管齊下,恢復體內五行平衡運作,扶正祛濕、宣痹通絡、行氣止痛,從而達到消腫止痛、溫腎助陽、扶正固本,以達到強筋壯骨、根除骨科炎癥之功效。
2024-10-21 20:1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頸椎骨質增生是一種常見的頸椎退行性病變,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運動療法、中醫治療和手術治療等。 1.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能緩解疼痛和炎癥;肌肉松弛劑如氯唑沙宗,可減輕肌肉緊張;營養神經藥物如甲鈷胺,有助于改善神經功能。但藥物使用需遵醫囑。 2.物理治療:包括熱敷、冷敷、超聲波、電療等,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3.運動療法:如頸部伸展、旋轉等動作,增強頸部肌肉力量,維持頸椎穩定性。 4.中醫治療:針灸、推拿按摩等,可疏通經絡、緩解肌肉痙攣。 5.手術治療:當骨質增生嚴重壓迫神經、血管,保守治療無效時,考慮手術解除壓迫。 頸椎骨質增生的治療需要根據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同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長時間低頭等不良姿勢。
2024-10-21 20:1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常見于頸椎病治療:一:.牽引,理療,按摩等舒筋活血療法.中頻電療配合針灸按摩最有效2:藥物治療:主要為消炎止痛藥(芬必得,一粒,每日兩次,氯唑沙宗2片,每日三次,蘇打片4片,每日三次)及舒筋活血的中藥(舒筋活血片).上藥可以同時服用.副作用是對胃有刺激,患胃病的朋友,和伴有神經衰弱的朋友可以改服:健腦補腎丸,壯腰健腎丸,小活絡丹.中藥驗方:加味葛根湯 組成:葛根20克,桂枝15克,酒芍15克,麻黃5克,甘草15克,生姜5克,大棗15克,當歸15克,川芎15克,申姜15克,狗脊15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鹿角膠15克(搗碎沖服). 功效:祛風散寒,養血和血,補肝益腎,強筋壯骨,止痛. 主治:頸椎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三:預防:1.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于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2.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3.頸椎病康復操可改善患者頸部的血液循環,松解粘連和痙攣的軟組織.頸椎病康復操中不少動作對頸椎病有獨特療效;無頸椎病者可起到預防作用. 姿勢: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兩眼平視,均勻呼吸,站坐均可.1.雙掌擦頸十指交叉貼于后頸部,左右來回摩擦100次.2.左顧右盼頭先向左后向右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為好,30次.
2024-10-21 20:1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頸椎骨質增生現在都是用骨質增生舒寧貼和骨質增生舒寧液治療的,這是中醫的,還是比較管用的,我婆婆頸椎骨質增生就是用這個看好的,對了是周氏知草堂的,你可以到淘寳上買去,這個有些冒充的,要小心別買錯了噢!
2024-10-21 20:17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骨質增生不是疾病的診斷名稱行醫及售藥廣告以專治骨質增生者不乏。一些人認為,骨質增生必定會引起頸肩腰腿痛、麻等癥狀,因此當X線攝片上一旦出現個別脊柱部位有骨質增生,病人便背上了思想的包袱,認為是“不治之癥”,四外尋醫找藥。于是給“祖傳秘方”的行醫者提供了“效益”市場。國外有學者做了4253例脊柱的尸體解剖,發現年齡50歲以上的男性,60歲以上的女性,約有90都有骨質增生存在。國內有學者1978報道了888足的足跟痛病因學調查。對工作5年以上的郵局、銀行、紡織廠職工,農業生產隊和高中一個班共444人888只足進行普查和拍攝跟骨側位片進行觀察研究:學生組無1例產生足跟痛,而足跟痛在31~40歲組發病率最高,占23.36;60歲以后發病率明顯下降,為3.33。但是,跟骨骨刺發生率和年齡的關系,在20歲以后呈弧線增長,60歲以后跟骨骨刺發生率最高,占82.35。即60歲以上的者,10中有8人有跟骨骨刺發生。這此研究證實了骨質增生是人們衰老的一種自然現象。在一定意義上講,骨質增生還是人體的一種適應性或保護性的生理反應,對維持人體的平衡有一定的有利作用。人體30歲之后隨著年齡增長,椎體間的椎間盤逐漸脫水、退變,因而椎間隙就要變窄,脊柱就顯得不夠穩定。骨質增生的出現,就可使脊柱間的接觸面積增大,減少每一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應力,增強了脊柱的穩定性。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骨質增生不是病,是人體表現在骨組織上的一種自然老化和退化現象,更不需要治療。要解決這類問題,需要等待“返老還童”時代的到來。在臨床上我們發現:一些頸肩腰腿痛病人,有的癥狀十分嚴重,X線片上并沒有發現骨質增生;而那些有骨質增生者,并不一定都有疼痛癥狀;即使有疼痛癥狀同時又存在骨刺者,骨質增生的部位,并不一定都是疼痛的部位;即使有的病人在疼痛部位確有骨質增生存在,大多數可以發現在對側或其他部位也有骨質增生存在,并且可能會比疼痛部位的骨質增生更大、更明顯。此外,骨質增生部位的疼痛癥狀,與其骨質增生的程度不成正比,疼痛可受氣候、活動因素的影響而時輕時重,甚至自愈;而骨質增生不可能在疼痛加重時增大,在癥狀減輕或消失時變小或消失。另外,采用對治療頸肩腰腿痛、足跟痛有效的針灸、理療、按摩、中西藥物治療措施后,盡管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但攝片還會有骨質增生存在。這些也說明了骨質增生和頸肩腰腿痛、足跟痛并沒有明顯的直接關系。當然,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在極少數情況下,在脊椎后緣或椎間孔部位的顯著的骨質增生,有時會對脊髓或神經根產生刺激和壓迫而產生痛、麻等癥狀。此時根據發病部位可診斷為“頸椎病”或“腰椎管狹窄癥”,骨質增生也不能作為疾病的診斷名稱。因脊椎創傷、結核性或化膿性炎癥、腫瘤等病理情況下,在脊椎受到這些病理損害同時也會產生骨質增生。此時仍然不能必“骨質增生”作為診斷名稱,而應當以發生病損的原因診斷為:脊椎骨折、脊柱結核、化膿性脊柱炎、脊椎腫瘤等,以利于對真正病因及時地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
2024-10-22 08:43
-